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医案 » 眩晕

厥证(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

小昔
小昔

作者:张润秀

王某,女,50岁。因间断性抽搐2个月余,加重1次,于1990年4月1日初诊。患者于1990年1月10日上午与家人发生口角后,自觉上腹部不适,中午感头晕眼花,口角不自主抽动,遂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伴不规则的抽搐,一般历时2分钟可自行缓解,缓解后仍精神抑郁,神志痴呆,语言错乱,颈项强硬,以后每因情志波动而抽搐复发,症状类似,时间约2~3分钟,于1990年1月25日和2月24日先后2次以“脑血管痉挛”、“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心肌炎”住院治疗,均以症状改善而出院。1990年4月1日旧病复发,诸症同前,待抽搐缓解后,求治于笔者。查:T 36.5℃,P 60次/分,R 18次/分,BP 130/80mmHg,神志清楚,表情淡漠,双目呆滞,语謇,口唇青紫,颈项强硬,舌质暗红少津,中有裂纹,苔薄而干。双肺听诊无异常,P 60次/分,心尖搏动较慢且弱,心尖部第一心音低钝,律齐,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电轴不偏,Ⅰ度房室传导阻滞。自觉胸胁胀闷,心悸气短,肢冷畏寒,不思饮食,口干渴,大便秘结,小便短少。

证属肝郁气滞,日久耗伤营血,兼夹痰湿郁热,阻滞脉络,寒热并存,虚实夹杂,治宜疏肝解郁,镇惊息风,清热化痰,益气和营并举。

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15g,煅龙骨、煅牡蛎各30g,桂枝6g,葛根15g,茯苓9g,半夏9g,党参12g,白芍15g,黄芩12g,生大黄(后下)6g,生姜3g,大枣5g。每天1剂,水煎服。

服2剂后,诸症渐减,语言较前流利,颈部略能活动,效不更方,继服原方3剂,精神转佳,表情自如,胸胁胀闷略减,饮食增进,大、小便自调,但仍心悸气短,面白无华,动则汗出,舌红少津,中有裂纹,苔白而干,脉细无力。

继前方去半夏、葛根、桂枝,加麦冬12g、五味子9g、生地黄10g。

服3剂后,精神转佳,能进饮食,心悸动大减,唯午后发热,动则汗出,口干渴,脉细弱,继原方加地骨皮12g,继服5剂。

共治月余,药服13剂,诸症悉除。心电图复查无异常,继服5剂以巩固疗效。

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阿-斯综合征)是因心脏疾患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出现的一系列病证。本病多因情志波动而诱发,属中医学“厥证”、“郁证”等范畴。因情志不遂,气机阻滞,耗伤营血,心失所养,神失所藏而致。若气机不畅,气血失和,变生痰浊,郁久化热,壅塞脏腑,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百病由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中柴胡、葛根舒肌解郁,调畅气机;龙骨、牡蛎镇惊安神,息风解痉;半夏配葛根开结痰,豁浊气,升浊中之清阳;黄芩配大黄通腑气,泄郁热,降阳中之浊阴;白芍柔肝阴,配桂枝调和营血;茯苓利小便;党参、生姜、大枣益气养血。诸药合用,具有一收一散、一升一降之功,使逆乱之气机调畅,耗伤之气血得复,数月顽疾得除。

专题:眩晕
来源:《名医验案400例》
上一章:万泽东·眩晕兼心悸失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