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医论 » 病机十九条…

5.肺(大肠)病的治疗

方药中
方药中

(1)宣肺

即宣发肺气,有宣通发表之意。

①具备表寒、表实病症者,一般情况下均可用宣肺法治疗。有下列情况者,更是适应证:素体壮实,发病急,与外感风寒明显相关者;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无汗、咳喘,或咳喘白泡沫痰、胸闷气短,或有上述表现而合并浮肿、小便不利者。

②常用药物,如麻黄、桂枝、苏叶等;常用方如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通宣理肺丸(苏叶、前胡、桔梗、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茯苓、枳壳、黄芩)等。

③宣肺治疗,如运用得当,收效甚快,三剂无效,即应考虑当否问题;宣肺治疗,只能暂用不能长用,要注意中病则止;对于肺气不宣所致之浮肿、小便不利患者,必须在宣肺的基础上合用益气、利水法;出血患者,一般不宜用宣肺法。宣肺药物在制剂上以汤剂为宜,如用麻黄汤要先煎并去上沫,服法上以热服为好。

(2)散寒

即使人体肌表寒邪得以散解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性质上与宣肺、疏风相类似,但在运用上有所不同,宣肺着眼在咳喘或小便不利,疏风着眼在游走性疼痛、运动障碍及发作性皮疹,而散寒则着眼在头身痛。

①适应证同宣肺,但以头身疼痛为主。

②常用药物,如麻黄、桂枝、苏叶、羌活、防风、白芷、细辛、附子等;常用方如麻黄汤、桂枝汤、败毒散、九味羌活汤、桂枝附子汤等。

③只能暂用,不能长用,要注意中病则止;散寒药物在制剂上以汤剂为宜,以文火久煎热服为好。

(3)降肺

肺气以下行为顺,降肺指针对在病因作用下肺气上逆的一种治疗方法。

①凡属咳嗽之由于肺气上逆者,一般情况下均可用降肺法治疗。有下列情况者,更是适应证:患者全身情况尚好,症状发作有季节性或时作时止者;症状发作时,胸闷多痰、膨膨然若不能容者;梅核气,咽中异物感、咽不下、咯不出者。

②常用药物,如紫苏子、莱菔子、款冬花、桑白皮、半夏、陈皮等;常用方苏子降气汤、半夏厚朴汤等。

③降肺治疗一般用于慢性咳喘之发作期,特别是以正虚邪实患者较为适宜;如急性咳喘之由于肺热者,或慢性咳喘急性发作由于亡阳或肺气大虚所致者,则不宜用降肺法治疗。降肺药物在制剂上以汤剂为好,在服法上以温服为宜。

(4)清肺

即清降肺热。

①具肺热证,一般情况下均可用清肺法作治疗。有下列情况者,更是适应证:发病急起,或热病恢复期者,临床表现以咳喘、咯血、鼻衄、少痰或无痰为主者。

②常用药物,如淡竹叶、生石膏、天冬、麦冬、桑白皮、芦根、黄芩、鱼腥草、知母等;常用方如竹叶石膏汤、清燥救肺汤、白虎汤、二母散(方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知母、贝母)等。

③清肺药物一般以甘寒药物为主,特别是在热病恢复期中或慢性迁延情况下尤宜甘寒清热;发病急起者,可以酌用苦寒,但亦应适可而止,使逐渐转为甘寒。清肺药物在处方上常须与润肺药物同用,亦即清肺应在养阴的基础之上进行。急性情况下,清肺药物在制剂上以汤剂为宜;慢性迁延情况下则以膏剂为好。清肺药物特别是甘寒清肺药物可以常服,不必因其寒凉而有所顾虑。

(5)泻肺

即泻去肺火或泻去肺水。所谓肺火,即在病因作用下而产生的肺亢进或紧张现象;所谓肺水,即在病因作用下而产生的肺水湿潴留现象。在治疗上对此所采取的药物处理,即称泻肺。

①具肺火、肺水证,一般情况下均可用泻肺法作治疗。有下列情况者,更是适应证:发病急,症状重,用一般清肺利水法力弱无效者;肺火证以高热、咳喘、胸疼,肺水证以胸憋、气喘、咳唾引痛为主者。

②常用药物,如泻肺火常用黄连、黄芩、大黄、瓜蒌仁、桑白皮等;泻肺水常用葶苈子、甘遂、大戟、芫花、芒硝等。常用方如泻肺火常用泻白散、泻白汤、黄连解毒汤、小陷胸汤等;泻肺水常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大陷胸汤、十枣汤等。

③泻肺药物特别是泻肺重剂,只能暂用不能长期使用,要注意中病则止;肺水常系在其他器官疾病基础之上继发,因此在使用泻肺水治疗时,必须同时注意治本。泻肺火药物在制剂上以汤剂为好,泻肺水药物中之大戟、芫花、甘遂等必须制为散剂,调入糖水或枣汤内服下,切忌放入口中再以水冲服,否则刺激口腔咽喉,可导致不良后果。

(6)润肺

即滋润肺脏,亦即滋养肺阴。

①具阴虚肺燥证者,一般情况下均可用润肺法作治疗。有下列情况者,更是适应证:儿童、青少年、中壮年、素体阴虚者;急性热病后期或恢复期;慢性病如肺结核病等以阴虚内热为主要表现者;习惯性便秘及咽喉疾病。

②常用药物,如天冬、麦冬、石斛、玄参、百合等,常用方如麦门冬汤、润肺饮(方出《医宗必读》,组成:川贝母、天花粉、桔梗、甘草、麦冬、橘红、茯苓、知母、生地)等。

③润肺药物可以长用,要有方有守;润肺药物在运用时可酌加少量辛凉或辛燥药,使刚柔相济,例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中用半夏,在润肺养阴药中用薄荷,均属此意。润肺药物在制剂上,一般以汤剂为宜,长期服用者可用膏剂。

(7)温肺

即温养肺气,亦即旺盛或激发已衰退之肺脏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①具肺寒证,一般均可用温肺法治疗,如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痰饮咳喘者,更是温肺的适应证。

②常用药物,如干姜、细辛、麻黄、桂枝等;常用方如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参苏温肺饮(方出《医略六书》,组成:人参、苏叶、肉桂、茯苓、白术、五味子、半夏、陈皮、甘草)等。

③温肺治疗,不宜长用,要注意中病即止;温肺药物,在处方中常须配以少量甘柔酸敛药物,使刚柔相济,例如:小青龙汤中之用芍药,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中之用五味子,张仲景治痰饮咳嗽恒以干姜、细辛、五味子同用等,均属此意。温肺药物以汤剂热服为宜。

(8)敛肺

即对在病因作用下所出现的肺气宣发太盛或肺气不能正常收敛时的一种治疗方法。

①凡属肺气失敛者,一般情况下均可用敛肺法治疗。有下列情况者,更是适应证:素体气虚阳虚者,病程已长,历时已久,治本无效者;临床表现以久咳喘、久痢、自汗、盗汗为主者。

②常用药物,如白果、诃子、罂粟壳、浮小麦、麻黄根等,常用方如定喘汤、诃子散、真人养脏汤等。

③敛肺治疗,仅属治标,因此必须在治本的基础之上合并运用,并要中病则止,不能长用;上述临床表现如系由于里热、里实所致者,绝对禁用敛肺治疗,即使属于正虚,但当前邪实例如咳喘而痰涎壅盛者,也不能用敛肺治疗。敛肺药物在制剂上以汤剂为好。

(9)补肺

补益肺气及补养肺阴的共同称谓。补益肺气与前述温肺在性质上相似但较平和,补养肺阴与前述润肺在性质相似而较稳定。

①凡属肺气阴两虚患者,病程较长者,一般均可用补肺法治疗。

②常用药物,如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阿胶、冬虫夏草、银耳等;常用方如补肺阿胶汤、生脉散、麦门冬汤等。

③补肺药物可以长期服用;补肺药物在运用中以配合适当健脾和胃药物同用为宜,以求刚柔相济,消补并行。补肺药物在制剂上以汤剂、膏剂为宜;在服法上以间断使用为宜,如症状基本控制则可改服丸剂。

(10)祛痰

过去习惯上把消除寒痰叫祛痰,把消除热痰叫清痰,这里所指的祛痰范围略大,也包括清痰在内。

①凡属在临床上表现为痰涎壅盛的,一般情况下均可以用祛痰法作治疗,痰稠、色黄、气臭的,一般用清热痰的方法治疗;痰稀、色白、呈泡沫样,臭味不大的,一般用祛寒痰的方法治疗。

②常用药物,如祛寒痰有半夏、陈皮、南星、细辛、白芥子、皂角、桔梗等,清热痰有芦根、冬瓜子、竹茹、竹沥、瓜蒌、礞石、贝母等;常用方如祛寒痰有二陈汤、导痰汤、三子养亲汤等,清热痰有苇茎汤、清金化痰丸、礞石滚痰丸等。

③祛痰治疗,仅属治标,还必须治疗生痰之源,因此必须在治本的基础上使用祛痰疗法;祛痰药物,不宜长用,要注意中病则止;有些患者咳嗽多痰情况并不明显而属于中医学广义痰饮疾病,例如肥胖体型,患者以眩晕为主;或精神错乱,癫痫发作时有痰涎壅盛,发作休止时,痰涎现象即消失者,亦可用祛痰法治疗;祛痰药物在制剂上可以用汤剂,也可以用水丸,但不宜用蜜丸,如拟长期服用,则以丸剂为宜。

专题: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及其在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
来源:《川派中医药名家方药中》
上一章:2.脾(胃)病的治疗
下一章:(六)治病求本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