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消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校勘】《玉函经》:“自汗”下无“出”字;“小便数”句下有“颇微恶寒,论曰”六字,下接“心烦”句。《脉经》:作“小便数,颇复”(原注云:“仲景颇复字作心烦”)。成无己本:“桂枝”下有“汤”字。《玉函经》:“脚挛急”上有“两”字。《脉经》:“承气汤”上无“调胃”二字。
甘草干姜汤方。《玉函经》:甘草作“二两”。成无己本:干姜下有“炮”字。《玉函经》、成无己本:“味”字下均有“咀”两字。
芍药甘草汤方。《玉函经》:“芍药”上无“白”字;“味”字下有“咀”两字,成无己本同。成无己本:“五合”作“半”;“服”字下有“之”字。
调胃承气汤方。“阳明篇”、《玉函经》:“大黄”下都没有“去皮”二字。《玉函经》、成无己本:大黄“酒洗”作“酒浸”。《外台秘要》:甘草“二两”作“三两”。《千金翼方》:芒消“半升”作“半两”。“阳明篇”云:“右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玉函经》、成无己本:“味”字下有“咀”二字。
四逆汤方。《千金翼方》:甘草作“一两”。《玉函经》:附子作“生去皮破”。成无己本:“味”字下有“咀”二字。
【音义】挛,拳曲不能伸也。谵,音詹,神昏妄言也。承,音丞,受也,继也。
【句释】“小便数”,即尿意频数,小便反少。“厥”,为体温低落,手足发冷。“咽中干”,是津液缺乏,唾腺分泌减少。“烦躁吐逆”,为胃机能衰弱的反应。“谵语”,是脑神经紊乱而发的半意识梦呓,在热病经过中,往往发现。“烧针”,见第117条。
“承气汤”,柯韵伯云:“名承气者,调胃即所以承气也。经曰:‘平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实,故气得上下。’今气之不承,由胃家之热实,必用硝、黄以濡胃家之糟粕,而气得以下;同甘草以生胃家之津液,而气得以上。推陈之中,便寓致新之义,一攻一补,调胃之法备矣。”
“四逆汤”,钱潢云:“四逆汤者,所以治四肢厥逆而名之也。”通常为高度心脏衰弱之征,所以四逆汤为强心主剂。
【串解】成无己云:“脉浮自汗出,小便数而恶寒者,阳气不足也,心烦脚挛急者,阴气不足也,阴阳血气俱虚,则不可发汗,若与桂枝汤攻表,则又损伤阳气,故为误也。”
其实,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等症,与第20条的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症,基本是一致的。这是桂枝加附子汤证,所以成无己认为是阴阳气血两虚,当然不能再发表了。假使误表了,阳再受伤,而体温低落,便会四肢厥冷,阴再耗损,而津液缺乏,便会咽干烦躁。这时最低限度要用甘草干姜汤强心健胃,复其阳气,俟手足转温以后,再用芍药甘草汤弛缓痉挛,益其阴气。
陆渊雷云:“凡阴证叠用干姜、附子,阳回之后,往往转为胃燥……故用调胃承气汤。”这时的胃燥,津液缺乏,仍是一大原因,所以调胃承气,宜少不宜多。假使当误汗时,是用烧针等的重汗法,诚恐亡阳太甚,便不能不用四逆汤这一类的回阳重剂。
【语译】患急性热病,而呈现脉浮、出汗、烦闷、小便困难、恶寒、两脚痉挛等症时,这是阴阳两虚的现象,万不能用桂枝汤去发表。假设误表了,亡了阳,便会四肢厥冷,伤了阴,便会咽干烦躁,甚至呕吐,这时轻则用甘草干姜汤,重则用干姜附子汤强心回阳,等到阳回足温以后,再以芍药甘草汤弛缓其痉挛。假设连服回阳药后,又引起胃燥,呈现谵妄症时,只少少给以调胃承气汤就行了。当误汗时,如果使用的是烧针等重发汗的方法,亡阳已甚,这时还是应该以四逆汤为主要的回阳方剂。
【释方】甘草干姜汤方。吴遵程方注云:“甘草干姜汤,即四逆汤去附子也,辛甘合用,专复胸中之阳气。”据赵燏黄译“甘草成分甘草酸对于心脏之药理作用”一文称:“用甘草酸钠盐进行Clark氏离体蛙心灌流试验,结果与肾上腺素的强心作用相似。”(《医药学》第五卷九期)证明吴氏所谓专复胸中之阳,也就是本方的强心作用。用甘草强心,炙甘草汤、桂枝甘草汤都是例子,本方重用甘草四两,其作用可知。干姜,甄权《本草》称“宣诸络脉”,李时珍说:“能引血药入血分,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可见干姜不仅散胃寒,亦是有效的强心药,所以四逆汤里终究少不了它。
芍药甘草汤方。柯韵伯云:“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足挛急,用甘草以生阳明之津,芍药以和太阴之液,其脚即伸,此亦用阴和阳法也。”甘草强心,芍药扩张血管,血行畅旺,神经得到濡养,便弛缓了痉挛,所谓“行其津液,以灌四旁”,可能就是这个道理。“脾”“胃”不过是抽象的形容词。
调胃承气汤方。陆渊雷云:“大黄系植物性下剂,其作用为刺激肠黏膜,使肠蠕动亢进,且制止结肠首端之逆蠕动,则肠内容物移运迅速,水分未及吸收,已达直肠,故令粪便中富有液体也。芒硝为硫酸钠之含水结晶体,系盐类下剂,内服之后,绝难吸收,故无刺激作用,不过在消化器内,保有其溶解本药之水分,勿令吸收,故能保持小肠内容物之液状形态直至直肠,粪便即成溏薄,古人谓大黄荡涤,芒硝软坚,信不诬也。由是言之,临诊上之应用,若欲急速排除肠内容物者,宜大黄,若因肠内容干燥而便秘者,宜芒硝,若二者合用,则泻下之力尤大,调胃承气汤是也。又大黄刺激肠管之结果,能引起腹腔内骨盆腔内之充血,为月经过多,子宫出血等症。在孕妇,或致流产早产,故肠及下腹部有充血炎性机转者,大黄亦须慎用,调胃承气汤合大黄、芒硝以攻下,加甘草以治急迫,故能治便秘便难,涤除食毒,其在急慢性肠炎,肠内容物起异常发酵,产生有害物,刺激肠黏膜,使炎症转剧时,用此方以助其排除,则肠炎自止,故又能治下利、大便绿色等证。肠蠕动亢进,使腹腔脏器充血,则以诱导方法,能平远隔脏器之炎症充血,故又能治谵语发狂(脑部充血)、发斑面赤、龈肿出血(患部充血)、疔疮痈疽(患部炎症)等证,此皆古人所实验,证之今日之药理学而符合者也。于此须注意者,硝黄俱属寒药,宜于阳证,切忌误施于虚寒证耳。”
四逆汤方。干姜、附子,为纯阳大热药,能振奋机能的衰减,干姜尚偏重于温运消化器官,而附子竟及于整个机体。凡心脏衰弱,细胞生活力减退时,附子有极大的振奋作用,与甘草、干姜配合,力量更强。据临床经验,四逆汤的效用,实优于毛地黄、樟脑诸剂,因为连续应用,阳回之后,疾病遂愈,没有什么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