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最开始服桂枝汤之后,病人反而出现烦的症状,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病还在,一点儿也没好,反而增加了一个烦的症状,难道是药吃错了吗?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不管是医家还是病家,都会认为是药吃错了,因为病不但一点儿都没好,反而添了一个烦。但是我们要知道,很多病吃了药之后都会有反应的,尤其是在病重药轻的时候。药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药能够帮助人的正气祛病,而药的本身是不会治病的。出汗也是药物帮助正气祛邪气的一种方式,止汗的原理也是一样的。所以药物在帮助人体正气的时候,因为帮助的力量不够,所以会出现正气祛邪的时候显得特别费力,病人就会感到非常难过,心里烦,所以这个病好不了,因为正气没有能力去推动邪气。所以往往在病重药轻的情况,病不仅一点也没见好,反而还可能会增加一些症状。这个时候医生如果没有正见,他往往容易变换治疗的方向,例如觉得这个方法不行,还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中其他几法可供选用,结果方子换来换去,越治越错,导致病被救治成坏病的情况。我们怎么才能有正见呢?我们对证的认识正确才能有正见。例如我们通过辨证,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脉证,无论病如何变,只要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种脉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桂枝汤主之。
那么我们现在认识到了是病重药轻,所以只要把药量加重,药的力量加重了,这些病证就算真正辨证论治了。病人吃完了药后没好反而添了症状,能够保持原来治疗方向并且较原方还加重药量的医生,没有点见解是办不到的。正见要有,可是成见不能有。成见是什么?成见就是不求证,例如病人说“昨天我中了风”,所以你就认为病是中风导致的,用了桂枝汤。用错了,他的症状不是桂枝汤证而是麻黄汤证,依旧用桂枝汤,原有病证没好反而新添病证,还用桂枝汤,这就叫成见。正见要有,成见不能有,而能有正见的前提是辨证要辨得清楚,认证认得准确,所以我们要有正见。
吃完药之后,病没好反而见烦,这就是病重药轻,我们可以针药并行,针刺风池、风府两个穴位,针刺完以后,邪就散了,这说明邪气不但在肌腠方面,并且还存在于经络里面,我们先刺风池、风府,刺这两个穴位的目的是缓和一下疾病,使药力能够达到病处,然后“却与桂枝汤”,即刺完穴位之后再让病人服用桂枝汤,这样病就可以痊愈了。
风池、风府我就不多讲了,风池是手、足少阳的穴位,是手、足少阳交汇的地方,风府是督脉、阳维两个经交汇的地方,具体位置针灸学教材都有。
上述条文告诉我们:作为治病的医生,我们要有正见,不要见异思迁,一看病人没好就更改治疗方向,导致越改越错。第二是告诉我们,要辨证准确,而不是凭成见来使用方剂。在病重药轻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此时我们应该想办法把方剂加重一些,或者针药并行,具体要看哪一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