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8.太阳病,…

伤寒论第8条

恽铁樵
恽铁樵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玉函》《千金翼》无“以行”二字。尽,作“竟”。

方有执云:太阳头痛,首条已具言之,此又独言者,举大意也。七日以上,该六日而言也。行,亦传也。经尽,谓传遍也。欲作再经,谓病加进也。针足阳明,夺其传路而遏之也。传,与《阳明篇》转互音义,犹古之驿传,今之过所云也。

周扬俊云:七日,而云以上自愈者,明明邪留太阳,至七日则正气复,而邪气退也,所谓经尽。盖六日之间,营卫流行,复至七日,而行受邪之经耳。岂诚一日太阳,二日阳明,六日间,六经证见,至七日乃又显太阳经证也邪?针足阳明者,谓太阳将传阳明,故于趺阳脉穴针之,以泄其邪,则邪散而自愈矣。

柯韵伯云:旧说伤寒一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七日再传太阳,八日再传阳明,谓之再经。自此说行,而仲景之堂,无门可入矣。夫仲景未尝有一日传一经之说,亦未有传至三阴,而尚头痛者。曰头痛,是未离太阳可知。曰行,则与传不同。曰其经,是指本经而非他经矣。“发于阳者,七日愈”,是七日,乃太阳一经行尽之期,不是六经传变之日。岐伯曰“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有明证也。故不曰传足阳明,而曰欲再作经。是太阳过经不解,复病阳明,而为并病也。针足阳明之交,截其传路,使邪气不得再入阳明之经,则太阳之余邪亦散,非归并阳明,使不犯少阳之谓也。

丹波元简云:成、喻、程、钱、《金鉴》,均以六日传六经之说为注解,皆不可从。

铁樵按:此节诸家解释均可取,然学者欲得心下了彻,仅谨守各注,仍不免隔膜。当于“传经”两字,真个领悟,方能扫除翳障。欲明传经,当先明经是何物。今固明知古人非能知躯体内景而定所谓六经也,不知内景则其所根据者,舍病状莫属。例如伤寒,自始病即不服药,听其自然变化,则第一步,恶寒头痛,体痛呕逆;第二步,恶热汗出,多寐口渴;第三步,腹痛谵语神昏,继此以往,即两目直视,烦躁刻不得宁,以至于死。积多年经验,知此种病,大都如此。而所谓第二步、第三步,以时间计之,大都每换一种病状,约相距七日。于是从病状定名,第一步曰太阳,第二步曰阳明。何以谓之太阳?为其在躯体之最外层也。何以谓之阳明?阳明者阳之极盛,谓病之属阳者,至此为极,不能复加也。然自但恶热不恶寒,至于神昏谵语,其大多数亦七日。于是定前者为阳明经,后者为阳明腑。所谓经者,因病状每七日一变化,古人知“揆度奇恒,道在于一”之理,从病人之不一,以推测健体之一,于是知病状七日一变,必根于人体之变化而来,特不病时,则变化不可见,古人名此不可见之变化,曰“经气”。所谓“腑”不烦多解释,因燥矢在肠,宿积在胃,腑指肠胃言耳。而太阳与阳明,相继之间,往往见一种病状,其寒热有起落,起落有定时,于是别名此一时期谓之“少阳”。凡病见太阳之后,无有不继见有少阳或阳明者。太阳在外,是以次深入也,走而不守,故谓之传。病又不止,如上所言,躯体外层之寒热汗否,肠胃宿积之燥矢腹痛而已。凡太阳,辄见头痛项强;凡少阳,辄见口苦咽干;凡阳明,辄见鼻干目痛。于是名是种种谓之证。凡治伤寒,当明白此等,否则,总不免模糊,影响读者。既知此,然后可以明白何者是太阳病,何故说七日以上自愈,行其经尽云云,究何所指。然古人所知者,犹不止此。分病之经,观经之证,以证之所见,定经之径路,然后能事毕矣。例如,阳明之证,有鼻干龈痛,发颐,头痛喉痛,胃中停食,腹痛诸证。故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循颐后下廉……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又伤寒之经,往往兼见。例如阳明证已见,太阳证未罢,此为极寻常事。故足阳明脉,有旁纳太阳脉之语,凡胃病者,必兼见肠病。古人以腹部属太阴,故阳明之脉,下膈属胃络脾,此其大较也。经络之来由,决非由于解剖,解剖亦不能寻出特殊路径,况古人不知脏腑内景乎?故浅者,以为古人经络之说有神秘;而新医学家,则一笔抹煞,以为其说皆妄。是两失之。

上一章:陈修园·伤寒论第8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