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 量
桂枝汤原方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二、定义
此误下扰乱阴阳之气,阳虚欲脱。为制固护真阳,以防亡阳之变之温方也。
三、病状
太阳病,误下后,汗出胸满,更见微恶寒者。
《金鉴》谓恶寒下当有“汗出”二字。若无此,乃表未解,无加附子之理。柯韵伯谓喘满而不汗出,则是无“汗出”二字。然就微恶寒而论,当以《金鉴》注为近是。
四、脉象
脉促
五、药解
微恶寒者,阳亦虚矣。故加附子。
六、煮服法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升,恶寒止,停后服。
七、本证之脉促汗出胸满与葛根芩连汤之脉促汗出下利寒热虚实辨
彼证脉促汗出,不恶寒,下利不止,实热也。本证脉促胸满,汗出,微恶寒,不喘,不下利,虚寒也。盖彼证是里热蒸越之汗,故汗出不恶寒,为阳实。喘而下利,亦为热。此证乃表阳不固之汗,故汗出,微恶寒,为阳虚。即不喘利,亦为寒。要知仲景立法,每在极微处设辨,用示准绳,甚恐人于微处易忽也。今以微恶寒发其义,却不在汗出上辨寒热,而在汗出恶寒不恶寒上辨寒热。不在脉促上辨寒热,而在脉促之有力无力辨寒热。于此又可知不惟在胸满上辨虚实,而当在胸满之时满时不满;常常满而不减上辨虚实矣。
八、本证之胸满脉促与桂枝去芍药汤之胸满脉促辨
促为阳脉,胸满为阳症。然阳盛则促,阳虚亦促。阳盛则胸满,阳虚亦胸满。此下后脉促而不汗出,胸满而不喘,非阳盛也。正以见寒邪内结,将作结胸之脉矣。故辨脉不同如此,而治方去加如彼。
九、本证去芍药加附与桂枝汤去芍之区别
桂枝汤阳中有阴,去芍药之酸寒,则阴气流行邪自不结,即扶阳之剂矣。若微见恶寒,则阴气凝聚,恐姜、桂之力薄不能散邪,加附子之辛热为纯阳之剂矣。仲景于桂枝汤一加一减,皆成温剂。而更有扶阳纯阳浅深之区别如此。
十、本汤对举合勘之点
(一)《伤寒》原文 如上述。
(二)《金匮》原文 伤风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季云按此方在伤寒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在金匮名桂枝附子汤。虽所治迥异,而药味实同。又伤寒方中桂枝用三两,金匮则用四两,伤寒附片只一枚,而金匮用三枚,则又同中见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