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方剂 » 桂枝去芍药…

桂枝去芍药汤

左季云
左季云

一、用量

桂枝汤原方去芍药。

二、定义

此阳虚于内,胸满不舒。为制振阳气,散阴霾之温方也。

三、病状

太阳病,下之后,胸满者。

中虚而表邪仍在,因下后而伤胸膈之气,故下焦浊邪之气潜居阳位而为满也。

四、脉象

脉促。不数中一止为促。促为阳盛,则不因下后而脉促者也。此下后脉促,不得为阳盛也。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此下后,脉促而复胸满,则不得为欲解。由下后阳虚,表邪渐人而客于胸中也(成无已)。

《三指禅》云:促与结对。迟而一止为结,数而一止为促。迟为寒结,则寒之极矣。数为热促,则热之至矣。

季云按:吴鞠通谓脉经云:数而一止曰促,缓而时一止曰结。按古书从无治促结之明文。余生平治病,凡促脉主以石膏,结脉主以杏仁。盖促脉为阳属火,故以石膏降阳明之阳。结脉属阴,乃肺之细管中有块痰堵截隧道而成,故以杏仁利肺气,而消块痰之阴,无不如意。然照时人用药,石膏用七八钱,杏仁用三五钱,必无效矣。似脉促当用凉药,一定之理。然此证脉促,用桂枝去芍,微恶寒加附子,讵不与脉经相反乎?不知《脉经》所云促脉,系指未经误下之阳盛实热而言。仲景所云是指已经误下之阳虚欲脱者而论。是阳盛之脉促,不因误下或汗出淋漓,此其常也。而阳虚之脉促,则因下后,毫不汗出者,此其变也。观此则阳盛脉促,当用凉;阳虚脉促,当用温可知矣。况上文言脉促胸满,系寒邪内结。下文言微恶寒者加附子系阴气凝聚乎。

五、药解

此方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宜。去之者,恶其酸收引邪人内也。故尤在泾曰:阳邪被抑而未复者,仍当从阳,因而去之,此桂枝汤去芍药之意。

六、煮服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七、本汤与葛根芩连汤脉促同而治法异辨

病在太阳,而反下之,邪气被抑而未复。正气方虚而不振,是以其脉多促。然当辨其仍在表者,则纯以辛甘发之,桂枝去芍药汤是也。辨其兼入里者,则并以苦寒泻之,葛根黄连黄芩汤是也。

八、本证胸满与瓜蒂散证胸满桂枝汤证胸虚邪陷辨

太阳病未解,反下之,胸实邪陷,则为胸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证也。胸虚邪陷,则为气上冲心,桂枝汤证也。今下之后,邪陷胸中,胸满脉促,似乎胸实,而无冲咽喉,与不得息之证,似乎胸虚,却又见胸满之证,故不用瓜蒂散以治实,亦不用桂枝汤以治虚,惟用桂枝之辛温,以和太阳之表,去芍药之酸收,以避胸中之满,此三方之辨别也。

专题:桂枝去芍药汤
来源:《伤寒论类方汇参》
上一章:桂枝去芍药汤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