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来苏集

半夏泻心汤

柯琴
柯琴

前方加半夏(半升)、干姜(二两),去生姜。

余同法。

(泻心汤,即小柴胡,去柴胡,加黄连干姜汤也。三方分治三阳。在太阳用生姜泻心者,以未经下而心下痞硬,虽汗出表解,水气犹未散,故君生姜以散之,仍不离太阳为开之义。在阳明,用甘草泻心者,以两番误下,胃中空虚,其痞益甚,故倍甘草以建中,而缓客气之上逆,仍是从乎中治之法也。在少阳,用半夏泻心者,以误下而成痞,邪既不在表,则柴胡汤不中与之,又未全入里,则黄芩汤,亦不中与之矣。胸胁苦满与心下痞满,皆半表里证也。与伤寒五六日,未经下而胸胁苦满者,用柴胡汤解之。伤寒五六日,误下后,心下满而胸胁不满者,则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以和之。此又治少阳半表里之一法也。然倍半夏而去生姜,稍变柴胡半表之治,推重少阳半里之意耳。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故仍名曰泻心,亦以佐柴胡之所不及。)

伤寒吐下后,复发汗,虚烦,脉微甚,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此以八九日,吐下复汗,其脉甚微,看出是虚烦。则心下痞硬、胁下痛、经脉动惕,皆属于虚,气上冲咽喉、眩冒,皆虚烦也。此亦半夏泻心证,治之失宜,久而成痿矣。若用竹叶石膏汤,大谬。)

太阳病,医发汗,仍发热恶寒,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此亦半夏泻心证。前条,因吐下后复汗以致虚烦。此因汗下后加烧针,以致虚烦。多汗伤血,故经脉动惕;烧针伤肉,故面青肤瞤。色微黄,手足温,是胃阳渐回,故愈。)

伤寒本自寒,医复吐下之,寒格。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治之小误,变证亦轻,故制方用泻心之半。上焦寒格,故用参、姜;心下蓄热,故用芩、连;呕家不喜甘,故去甘枣。不食则不吐,是心下无水气,故不用姜、夏。要知寒热相阻,则为格证;寒热相结,则为痞证。)

专题:伤寒来苏集
来源:《伤寒来苏集》
上一章:桂枝汤证上
下一章: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