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338.伤寒脉…

伤寒论第338条

任应秋
任应秋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厥也。厥者,其人当吐,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校勘】成无己本:“非蚘厥也”句“蚘”字上有“为”字。王肯堂校本《千金翼方》:“非蚘厥也”句作“死”一字。《玉函经》:“令病者”作“今病者”。成无己本、《玉函经》:“时烦”下无“者”字;“蚘上入”下无“其”字。《玉函经》:“丸”作“圆”;“主之”下无“又主久利”四字。《千金翼方》:“又主久利”四字只作为细注。

乌梅丸方。成无己本:乌梅下“枚”字作“个”。成无己本:黄连下“十六两”作“一斤”,《千金要方》作“十两”。成无己本:附子下无“去皮”两字。《千金要方》:黄蘗下有“一方用麦蘖”六字小注。成无己本:“丸”字都作“圆”。《千金要方》:“五斗米”作“五升米”;“泥”作“埿”;“和药”作“盘中搅”三字。《玉函经》:“饭熟”下有“取”字;“臭食”作“食臭”。

【串解】《医宗金鉴》云:“伤寒脉微而厥,厥阴脉证也。至七八日不回,手足厥冷,而更通身肤冷,躁无暂安之时者,此为厥阴阳虚阴盛之脏厥,非阴阳错杂之蛔厥也。若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不似脏厥之躁无暂安时,知非脏寒之躁,乃蛔上膈之上也,故其烦须臾复止也,得食而吐,又烦者,是蛔闻食臭而出,故又烦也。得食,蛔动而呕,蛔因呕吐而出,故曰:其人当自吐蛔也。蛔厥,主以乌梅丸,又主久利者,以此药性味酸苦辛温,寒热并用,能解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邪也。”

本条在辨别“藏厥”与“蚘厥”的不同。“藏厥”是生理机能的衰竭,蚘厥是肠寄生虫病,乌梅丸主治蚘厥,不治藏厥,藏厥是厥阴病,蚘厥不是厥阴病,所以乌梅丸不得为厥阴病的主方。但乌梅丸的蚘厥证,亦属于胃肠机能衰弱的这一类型,所以称“此为藏寒”,而乌梅丸亦用干姜、附子、人参等的强壮药。蚘虫的成虫,常常寄生在小肠的上段,所以亦有到胃里被吐出的机会,这就是“蚘上入其膈”的所以然。

【语译】患伤寒病,脉搏既微弱而又手足厥冷,到了七八天后,甚至周身皮肤都发冷,心里烦躁不安,这是生理机能衰竭的藏厥证,并不同于寄生虫病的蚘厥证。所谓蚘厥证,不仅有吐蚘的显著症状,同时患者亦比较安静,纵然有时发烦,也不一定像藏厥证那样的躁,其所以现烦,是因为胃肠机能不好,而胃里又有蚘虫的关系。所以他虽发烦,并不太厉害,一会儿就停止了,但是,稍一吃点饮食,便又发烦而呕吐,甚至蚘虫便随着呕吐出来了,像这样的蚘厥证,可以服用乌梅丸,乌梅丸有强壮胃肠机能和消炎杀虫的作用,所以对于慢性腹泻病亦有疗效。

【释方】祝味菊云:“本方以乌梅为主药,干姜、黄连为重要副药,其适用标准,在伤寒厥阴病抵抗未复,藏寒吐蚘而厥者,故用乌梅之安胃除烦痹,干姜、黄连温中杀虫,辛、附、椒、桂,宣达诸阳,参、归益气利血,而黄蘗则为黄连之辅佐也。盖仲景于本条已有明文,故谓为治蚘厥之主剂则可,若以之为治厥阴病之主剂,则期期以为未可也。煮服法中所云‘以苦酒渍乌梅一宿’者,盖以苦酒能助胃液之消化而制蚘之上逆也。”

上一章:张仲景·伤寒论第338条
下一章:刘渡舟·伤寒论第338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