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校勘】《玉函经》:“四五日”下有“而”字;成无己本同。《玉函经》:“发汗者”作“发其汗”,无“者”字。
【串解】程应旄云:“伤寒毋论一二日至四五日,而见厥者,必从发热得之,热在前厥在后,此为热厥,不但此也,他证发热时不复厥,发厥时不复热,盖阴阳互为胜复也。唯此证孤阳操其胜势,厥自厥,热仍热,厥深则发热亦深,厥微则发热亦微,而发热中,兼夹烦渴不下利之里证,总由阳陷于内,菀其阴于外,而不相接也,须用破阳行阴之法,下其热而使阴气得伸,逆者顺矣。不知此而反发汗,是徒从一二日,及发热上起见,认为表寒故也。不知热得辛温,而助其升散,厥与热两不除,而早口伤烂赤矣。”
程氏所谓“厥自厥,热仍热”,就是说手足厥冷,同时身面部亦在发热。第330条既说:“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这是寒厥。这条说“厥应下之”,便是热厥无疑。“寒厥”是心脏衰弱的虚证,“热厥”是循环障碍的实证,所以程应旄主张用“破阳行阴”之法,也就是通畅血循环的意思。
【语译】患伤寒病,无论一二天也好,三四天也好,往往有手足厥冷,而身面部发热的,这种症状是先有里热而后四肢发厥的循环障碍的热厥证候,这种证候的病理变化,当随其循环障碍程度的轻重而不同,如障碍的程度严重,手足厥冷和身面发热的症状亦严重,如障碍的程度轻微,手足厥冷和身面发热的症状亦轻微。这样的热厥里证,应该用泻下剂清里,如错误地用发汗剂,可能引起血热上溢,而致口腔充血发炎溃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