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325.少阴病…

伤寒论第325条

胡希恕
胡希恕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这一段相当好。

你们看前头那个“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315条)。这一段叫我看就从那儿(315条)来的。

“脉微”在仲景的书提出多少回了,脉微者为亡阳,亡阳就是亡津液,没有津液。这一段脉不仅微而且涩,微者津液虚,血液虚则涩,这说明津液、血液俱不足。

那么少阴病下利,若有这种脉(脉微涩)你不能发汗。所以那个白通汤(315条),你们还记得吧,“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马上就是一个巨变,所以那一段书大家解释的我很不同意,(注家)说不是药有所误,上次咱们也讲了,(注家认为)这是说大寒致病,咱们用热药,病反发生格拒了,得怎么办呢?得加点凉药,热药凉用就好了,所以白通汤加猪胆汁。(注家)说的是很在行,很像,所以我开始研究《伤寒论》、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也信(注家所云),可后来我越看越不对,明明是错的,因为前面“少阴病,脉微者,不可发汗,亡阳故也”(286条)。

头一段(第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那非常肯定。当然吃白通汤就好了。

白通汤是个发汗药,它以大葱为君。白通啊,通什么?就是通津液以致汗嘛。那么第二段(第315条)他提出来了“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他就要是干呕、烦躁等,脉也没有了。那还是药无所误?那纯粹是误了。脉微者,不可发汗!

(本条)这一段就是从这(315条)上来的。怎么治呢?他怕你不明白,不但“微”还搁个“涩”,说明就是津液、血液不足。为什么不足?你看这情形就知道了:一方面“下利”,一方面“呕而汗出”,津液丧失于上、失于下、失于外边汗,有虚脱之象,你可知道?所以脉应指既微而又涩。

所以这样的情形你放心,他不会泻下无度的。“必数更衣,反少者”,一会儿跑茅房(厕所),一会儿跑茅房,失于收涩嘛,虚得不得了,可是没有多少东西(可泄泻),因为津液有枯竭之象。脉微涩,津液不足,血液也不足,没有什么可泻的,所以“必数更衣,反少者”,所下的东西是有限的。

“当温其上,灸之”,“当温其上”注家也闹得可热闹了,他没指出穴来,对“当温其上”,注家们就说了,其上是哪个穴啊?百会,脑袋顶儿,应该灸这个地方,(我认为)这是瞎说八道。

下利,我们回头想一想前面讲的,有两种:一种应该在中焦,一种应该在下焦。前面(159条)不有个利不止嘛,与理中,理中者,理中焦,不行,吃了理中汤,利反更剧,所以此利在下焦,那么与(赤石脂)禹余粮汤,那么再不止可以利小便。所以一利小便或者用收涩固肠的药都是治下焦。

(本条)他告诉你了,应该治上,“当温其上”,治什么?治胃,它胃虚。

津液虚衰值得咱们讨论,津液虚衰也有两个不同的情况(一为实热所致,一为虚寒所致)。

像我们前面讲的那个急下之,口燥咽干(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那个津液虚,是由于热,你非得想法子治,如果实就得攻,下之以存津;如果不实只有热,我们用白虎汤加人参那个方法,清热也救津液嘛。

那么(本条)这个由于什么所致?就由于胃太虚衰了,它不能够生津化液,一切证候都是虚脱的一个象征,“上吐下利而汗出”这都是虚脱之象。这个你非治胃不可,胃气存在,津液自恢复。所以我们后头讲霍乱的时候你们就知道了,有很多啊,津液虚竭了,由于胃的衰败,你非得亢进胃气不可,这个时候一点滋阴药也用不得,一用滋阴药再坏其胃非糟糕不可。这个咱们(有些大夫)容易犯这个病(误治)。有些搞脏腑辨证的,动辄这个虚、那个虚,说阴虚生内热,那地黄、麦冬上来就要命,这是不行的。这个(正确的)治疗当温其上,温胃,应该用四逆汤。

后世就认为津液虚,干姜、附子不能用,(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医宗金鉴》那些太医院的老爷们都这么说,这东西误人不轻啊。(本条)这个津液虚衰就是因为胃(气虚),不能消谷哪儿来的津液呢?恢复了一分胃气,就恢复了一分津液,这个地方书里头多得很,这很重要很重要,这时候让你温胃,用什么呢?四逆汤。

(本条原文提到用)灸,据我的看法也不是灸百会,准是灸三里,温胃嘛。所以仲景的书,我上次讲过一回,凡是穴位他都不提,为什么?咱们想张仲景那个时代,当时针灸极普遍,一说大家都明白,那阵儿是不成问题的事,而到后世都成问题了。中医在晋以后、南北朝时候乱,是有些退步,大家对穴位胡猜。

这一段很好,同时也说明前面的白通汤(315条的正误)。那么少阴病下利,如果脉微,只能温上,你不能再发汗了,所以(315条)白通汤是错的。那么后来加猪胆汁一定加到通脉四逆汤,也绝不会加到白通汤。

上一章:刘渡舟·伤寒论第325条
下一章:曹颖甫·伤寒论第325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