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经解

伤寒论

姚球
姚球

伤寒所致太阳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怨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痉乃湿症,湿是五种之一,暍即热病之一。叔和乃云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其识无知可知矣。

问曰:症(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之(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症(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脚(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此节叔和设为问答,以解少阴寒症,脉浮自汗出一节之文。阳旦二字,平空杜撰。以浮为风,大为虚,因加附子参其间等语,与原文本意相左矣。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复者,重也。本发汗而复下之,是下之再下矣。病有一起而先下者乎?又有下后可汗者乎?叔和之言,可笑极矣。

按脉(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更来数中有还,与缓时一止,自相矛盾。以形象分阴阳,而不论胃气,其法独起叔和。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脉浮紧,寒症也。阴寒之症,一见衄血阳明症,阳之所至,寒必自解,无寒症不发汗致衄之理,亦无衄后寒解、再用麻黄汤之理。寒热不分,的系叔和之言。

问曰:何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下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三句,文法文理,便知是叔和。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脾约属太阴,与太阳何涉?发汗利小便,与太(少)阳何涉?正阳二字,出于何典?自叔和创立此说。遂以三承气分系太阳、阳明、少阳。用大黄,而有酒洗酒浸,及不用酒之分,似乎若深有见乎南阳之原委者。及考南阳原文,其亡津液者,不用承气。至蒸蒸发热,心烦胀满,属胃者,与调胃承气。谵语潮热,脉滑而疾,恐有燥屎者,用小承气。潮热、屎硬、喘冒、汗多,有不能卧者,大承气。其药之轻重,一视乎症之浅深,何太阳正阳少阳之分哉!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阳(阴)三阴(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平日学问云何,乃欲临时寻按,所云诸可与不可,真叔和之家技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怨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在关在巅,在上在下,连用四反字为何?文理十分支离。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此节与前节一样文法,两节内微涩弦微,从何说起,何处注脚,此之谓突如其来。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必利,心下饥烦,晬时而发,其形如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咳者则剧,从何说来,真十二分不通文理。

大法,春夏宜发汗。

不论病而论时,叔和之歪论也。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漐漐然,一时间许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者)必亡阳,阳虚不可(得)重发汗也。

南阳处处三令五申,何劳叔和再申言之。

凡服汤发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此节重出。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症(证)是(良)验。

丸者,缓也,发汗自宜汤药。乃云丸散亦可用,此不过为神丹之地耳。

大法,春宜吐。

药不执方,有何大法!

凡用吐药(汤),中病即(便)止,不必尽剂(也)。

此亦重出。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烦寒。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鞕。

此节与前九节仅差数字,不问可知是叔和之言。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此亦同前十节,叔和言也。

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止(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头项(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粥入则出,又曰谷气多入,一节之内,前后违背。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亡(无)血。浮为虚,数为(生)热。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寒而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沥(漓),小(少)腹甚鞕,小便则尿血也。

在关在巅,在上在下,已十分支离,与前节一样文章。

脉濡而紧,濡则胃(卫)气微,紧则营(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营紧卫(胃)气冷,微喘(呕)心内烦。医为(谓)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寒(客)热应时罢,慄慄(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常(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解(救),安可复追还。

句语俚鄙。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胃(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下之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汙)泥而死。

津液四射,大汗便利,皆卫气不固也。乃六淫为气实,今反更实,实者何症乎?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

何为久数不止,止则邪结?何为正气却结于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如此脉理,其惟叔和乎?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不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利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两目闭。贪水者,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寒(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实数(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细细读之,的系叔和。即末后若发汗三字,便可知矣。

大法,秋宜下。

以汗下吐分四时,乃叔和之创论也。

凡服(可)下药(者),用汤胜丸(散),中病即(便)止,不必尽剂也。

小心谨慎,叔和原是好医生,但恨不识字,不明理耳。毋深求全之。辟邪说,以闲先圣之道,后学之责也,故不得不开罪叔和。予岂好辨哉,亦不得已也。

专题:伤寒经解
来源:《伤寒经解》
上一章:以上七节,太阳风寒两伤之伤寒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