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经解

少阳经全篇

姚球
姚球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胆为风木之经,木动生火,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故口苦。少阳经上挟咽,故咽干。少阳木生火而主风,风旋则目眩也。此乃少阳经病,亦一篇之总纲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烦】(惊)。

少阳之脉,从耳后,如耳(脑)中,出耳前。其支者,下胸中,合肝应木(目)。其经本少血。风为阳而主气,血少气寒(塞),故耳无闻。风热阳亢,故目赤而烦满也。少阳不出不入,故禁吐下,吐下则重亡津液。木苦火焚,故心神怔忡而恐烦也。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外感六淫之邪,皆名伤寒。脉弦细者,则少血;弦则为风,中风症也。风为阳邪,故头痛发热。少阳少血主风,故脉弦细。曰属少阳,以少阳脉弦也。汗乃血化,血少所以忌汗也。汗之则血涸,胃燥则谵语,谵语所以曰属胃,胃和则燥退而愈。胃不和,则中焦营血不化,故主血之心,木火交炽,烦而恐悸也。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寸为阳,涩者,阳气有余也。尺为阴,弦者,阴血少也。血少气滞也,故腹中急痛。小建中汤,益血而缓急也。不差,则病原非血少,盖因胆气欲升不能升,郁于下而尺脉弦也,故用小柴胡以达之。

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酒洗)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烊。温服一升,日三服。

中者,阳之守也。建中者,建立中之阴而为阳之守也。盖脾为阴气之原,甘草、白芍,甲巳以化血,桂枝辛以润之,饴糖甘以和之,姜枣以和阴阳,气和血盈而中阴建立矣。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伤寒二三日,犹言外感病二三日也,心中悸而烦者,邪入少阳,少阳经贯心;风为阳邪,心血少,不能制阳邪而悸烦也。小建中汤,解阳邪以益血也。呕家,平素有呕症、湿胜之人也。建中味甘,甘能引湿,虽有悸烦,亦必因湿,不可用建中也。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身热恶风,头项强,中风本症也。胁下满,少阳循胁,邪入少阳也。少阳有风,风为阳邪,则阳甚阴弱。手足,诸阳之本,故温。阴弱津竭,故渴。小柴胡,以解少阳之风也。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心下悸,或胁下痞鞕,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白芍】(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加】大枣、生姜,加五味半升、干姜二两。)

少阳经行半表半里。风传少阳,则入并于阴,则寒;出并于阳,则热。一出一入,故寒热往来也。少阳经下胸贯膈络胁,风邪凑之,故胸胁苦满。少阳之气,东方生生之气,邪凑则生气不扬;且胆为清净之官,故默默也。少阳之气不升,则胃气不发,故不欲饮食。少阳贯心,风为阳邪,邪入心,故心烦。风性上行,故呕,呕则风木之气条畅,故喜之。此少阳中风本症。其或之云云者,随所兼之邪而见也。小柴胡汤,柴胡解表,黄芩解里,人参扶元,甘草和中,半夏温内,总以守其关枢,使邪无内向也。如烦而不呕,风兼热也;在胸,邪在阳位也。人参扶阳,半夏温燥,故去之,加括(栝)蒌实以清心包络。渴者,肺津液苦也。去半夏之燥,加花粉,增人参以润之。腹中痛,脾血少也。去黄芩之苦燥,加白芍以收脾气。胁下痞硬,风兼湿也。去大枣之甘润,加牡蛎以耎坚。心下悸,小便不利,膀胱水气乘心也。去黄芩之阴寒,加茯苓以伐水。不渴,外有微热,邪在表而不在内也。去人参之内补,加桂枝以解表。咳者,阴火乘肺也。去人参姜枣之温补,加北(五)味、干姜以敛之。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以上二三日、三四日、四五日、五六日、六七日,邪传迟速之日期也。发热,恶风寒,中风本症也。肢节,四肢关节也。烦疼,风邪乘之,血不濡也。呕者,风邪上逆也。支结,(撑)于心下也,风性强直也。外症,即发热恶寒未去也。柴胡以入少阳,加桂枝以解风邪也。

柴胡【加】桂枝汤

桂枝(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半夏(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  生姜(一两半)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分温服。

少阳宜小柴胡,一定不易者也。以烦疼支结甚而恶寒微,已见血少之征,不胜重亡津液,故加桂枝。虽曰中风,本方实建中之胚胎,养血之神剂也。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气】(去)入阴故也。

六七日,当阴阳极而来复之时,如不复,则入阴分矣。无大热,热入内也。热邪入阴,故躁烦。烦出于心,躁出于肾也。少阳乃阴阳之界,风为阳邪,风邪入阴经,故曰阳气入阴也。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风症为阳,阳盛则阴虚。汗乃血化,故风症在太阳,已不可汗,况少阳少血之经乎?故发汗多则亡津液,而胃燥谵语也。不可下者,内无结屎也。胃燥故用柴胡桂枝汤,则津液通而愈也。

伤寒中风,有柴胡【症】(证),但见一【症】(证)便是,不必悉具。

伤寒六经中风症,但有一少阳症,即用柴胡和之,不必诸症具,方为少阳中风也。

专题:伤寒经解
来源:《伤寒经解》
上一章:以上七节,太阳风寒两伤之伤寒也。
下一章:以上十节,少阳中风症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