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经解

以上二节,妇人产后,阳明风热症也。

姚球
姚球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脉阳微,指中风之浮缓而言也。汗出少者,微似有汗也。为自和,追言服桂枝汤,微汗而解也。汗出多者,如水流漓也。太过故亡津液,而属阳明也。阳脉实,指春温夏暑之浮滑疾数而言也。温暑本阴虚,而大发其汗,汗出多,故亦为太过也。阳绝于里,里者,阳之守,言血枯于内也。即亡津液之互词也。津液枯,故大便硬也。此名中风热病阳盛症,邪归阳明府之故也。

问曰:阳明病,外【症】(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病,府病也。府病属内,故问外症云何也。阳明标本燥热,热邪结内,故蒸身发热,不恶寒反恶热,热逼津液,为汗而自出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阳明标本皆热,故邪归胃府,恶寒即罢,而自汗恶热矣。所以恶热者,以阳明胃府居中。中者,土也,而万物之所归也。故邪传胃府,即不复他传,燥热闭结于府也。燥热闭结,故恶寒自止,此所以为阳明府病也。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发其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阳明经气燥热,故邪传阳明,症多自汗。医若更发其汗,汗多则愈燥,故病虽愈而津液伤,尚微烦不了了也。胃者,津液之府(原)。津液亡,胃燥而大便难,便硬则津液愈涸,故心无所丽,而遇事不能精明也。膀胱,津液之府。若前利今涩,则府中津液不去,津液还入胃中,胃府亦必润,不久大便自润下也。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阳明乃燥热之经,全赖津液润泽。阳明病,则自汗出多,而医更发其汗,内而小便又利,则膀胱之津液内竭,而胃府燥热无所润,故大便必硬。然硬因津液(枯),非外邪内实之比,故不可攻之也。当因其自欲大便,而不能即出,用蜜煎导而通之,使下之硬者先去,则中之硬者自下矣。土瓜根,猪胆汁,一润一清,皆可为导也。

蜜导法

蜜七合,一味,内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子,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鞕,以纳谷道中,以手抱定,欲大便时,乃去之。

土瓜导法

以土瓜根削作挺子,令头锐,纳谷道中,俟欲便,乃去之。

猪胆汁导法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醋少许,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

凡系多汗多小便而伤津,及屡经汗吐,而邪不解,或尺中脉迟弱,当攻下而不可攻下者,皆宜导法。但分津枯者用蜜,热邪甚者用土瓜及胆汁。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蒸蒸者,热势自内腾外,如蒸炊然。胃实之验也。其热蒸蒸,势必其汗濈濈矣。妙哉形容乎!惟热在胃,故用承气以调之。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不吐不下,津液无伤,而亦心烦。烦者,阳盛之验也。阳者,胃脘之阳。故用承气以调胃。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尔】者,不可与【也】。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症】(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太阳病,过经已十余日,不传阳明,定传少阳矣。阳明燥热之府,少阳风木之经。木火之性炎升,故阳邪传入二经,多温温欲吐,而胸痛便溏,腹满郁烦诸症也。若前太阳时,曾经大吐大下,则今欲吐诸症,定属阳明。盖因前曾吐下,津液枯,所以吐无所吐,而胸中痛烦;下无所下,腹满便溏也。故用承气调之。燥热解而自愈。若前在太阳,未曾吐下,则承气不可与,则温温欲吐诸症,乃少阳经病,宜小柴胡汤和之。今但呕、胸痛、便溏,明系吐下所伤,与少阳无干,而非小柴胡症。以呕与少阳不同,故知系吐下所伤也。

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大便鞕者,】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阴阳数极于六,极则必变。十三日。已两周有余,而病不解,故曰过经。经者,表也。过经,过太阳表也。谵语,胃燥之症。火就燥,燥则必热,故曰以有热也。胃有热,法当以承气下之。下后,若小便利者,水道通调,则大便即应硬(矣)。今下利,下(利)脉又调和,必前下剂,误投丸药,丸连渣服,治非其法而遗毒也。若非丸药之故而自利者,脉厥微细,而手足厥冷,无调和之脉矣。今脉调和,则胃气(内)实,宜调胃承气和之者矣。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亦】(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后】(复)服。

阳明虽多气多血,然其人多汗,则津液外越,而胃中必燥,燥则大便自硬,硬则燥热内结,故必谵语。小承气汤所以去硬,硬去则胃润,而谵语自止。更莫后后服者,恐伤正气也。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炙,二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矣】(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承者,顺也。通可去滞,泄可去闭,塞者利而闭者通,胃气则顺而下行矣,故名承气。其有大小调胃之殊者,蒸蒸发热,心烦胀满属胃者,用调胃承气。谵语潮热,恐有燥屎,用小承气。潮热屎硬,喘冒汗多不得卧,用大承气。其药之轻重,一视症之浅深。故调胃不用枳、朴,而加甘草,缓其下行也。小承气不用芒硝,燥结不甚,无取乎软坚也。其亡津液者,不用三承气,另用导法,此南阳心诀也。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应】(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吐下汗后之微烦,津液竭也。津枯而小便又利,胃府失润,必致便硬,硬而无他症,故宜以小承气和之也。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胃实脉,以实大为正。苟非实大,便须斟酌,不但迟与弱也。如阳明病,已见谵语潮热,邪热燥甚可知;脉又滑疾,非迟弱尚带虚寒可知。从胃实施治,谁曰不宜。但滑疾虽阳盛之症,然流利不定,终未着实,主以小承气,尚在试法之例。果转矢气,因肠中屎结,剂小未能即下。所下者,矢之气耳。更服一升以促之,下其结屎自愈。若不转矢气,并不大便,则胃中无物可知;而脉反微涩,微涩为津枯,则前滑疾乃虚阳上泛之象。今之微涩,乃津液枯竭之征,阴阳全无,孤阳无偶,故曰难治。里既虚,故不可更与以承气汤也。矢,同屎。屎气,屁也。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言语】(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中风本自汗,传自至阳明,汗出更多,多则胃不润,有燥屎停中,故致谵语者。此为风者,言此系阳明风症也。风为阳盛之症,故须下之而愈。过经乃下者,过阳明经,归府方可下也。下之早,在经时而下之也。言语乱,即谵语也。表,谓经;里,谓府。若下之早,引邪入府,故致经虚而府实也。邪结胃府,所以谵语也。下之即愈者,用大承气汤去其胃府实结,即愈也。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症】(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受)食,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得病二三日,病日未久。其人脉弱,本虚可知;又无太阳少阳症,则症阳明无疑。烦躁、心下硬、能食,阳明阳邪内结。但脉弱者,胃府易动,故不用大承气,而用小承气,且少与之,念令其小安。至次日,再与一升。总因脉(弱)故而迟回也,即六七日竟不大便,然而小便少者,虽胃中有燥屎,至不能食,而津液还入胃中,大便必初硬后溏,未必燥结,如用承气攻之,必易溏泄。务小便利者,方津液枯,热邪结胃,燥屎乃硬,乃可攻之,用大承气也。盖下药本以救胃,不及则药不胜邪,太过则药反伤正。况乎不胜其邪,势必尽伤其正,徒伤其正,未必能去其邪,所以商量治法,总祈无伐天和,致人夭札(折)也。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为】(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阳明病脉迟者,其人素禀多阴也。虽近患不恶寒汗出之温暑,因素禀多阴,大气短促,不能举身,故必身重气短也。腹满而喘,虽阳明府实之症,但脉迟者,必至有潮热,方等经邪解而归府,可攻之症也。至手足濈然汗出,则脾阴涸而胃热实。脾主四肢,阳邪逼脾阴而出手足。方是大便已硬,而可主以大承气汤也。若素禀多阴之人。虽患汗出发热恶寒之风症,不(但)能表未解,热未潮,未可与承气汤。即腹大满不通,阳邪归府,只宜小承气,微和胃气。不可如温暑症用大承气,令大泄下也。盖风比温暑阳邪稍减,故止(正)宜小承气汤也。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阳明病热邪归府,至于潮热,大便自硬,故可与大承气汤攻之。大便不硬,热邪不结,则不可攻,故不可与大承气汤也。欲知大便硬与不硬,则有试之一法。如人六七日不大便,恐其中有燥屎。先以小承气汤,少与服之。汤入腹中,虽不能下燥结之屎,然药行其间,屎即不动,屎气自下,便知内有燥屎,乃可用大承气汤攻之矣。若服小承气汤,不转矢气,则内无燥屎,大便必燥结不实。初便后溏,攻之必伤脾胃真阳,故胀满不能食也。阳伤则胃寒,故饮水而哕耳。若胃虚寒者,决然无热。如攻后又发热,热则胃燥,则大便必复硬矣。但攻后便结,结亦必少,虽即便硬,正宜小承气汤以和之。和之不转屎气,即非便硬而热可知,非特大承气汤不可与,即小承气汤亦不应与,故曰慎不可攻也。慎之为言,戒之之严词也。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谵语有潮热,胃实热也。阳能杀谷,反不能食者,胃中有燥屎五六枚闭结于中,故食不能下也。宜大承气汤,下其燥屎。若能食者,但硬耳,未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即不可攻之。坊本“大承气汤下之”,在“但硬耳”下。今遵原本正之。

病人不大便【六七】(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不大便六七日,则燥屎闭结肠中,绕脐而攻痛也。烦躁发作有时者,燥屎在胃则胃实,胃实则阳盛,至日中阳盛之时,而烦躁发作也。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发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病人小便不利,津液还入胃中,大便乍难,仅乍难乍易而不溏泄,燥结甚也。时有微热,阳明王(旺)时而蒸热也。阳明气本下行,今燥结于中,则上逆而喘冒。胃燥则不和,而卧不安也。宜大承气汤,咸寒以下燥屎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剔】(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吐下重亡津液,而病不解,治不如法也。津液亡则燥,故大便闭结五六日至十余日也。大便燥结于胃,则阳明王(旺)。日晡,申酉时。阳明王(旺)时,阳邪蒸热,如潮而不愆期也。燥极热甚,故不恶寒。火实则多言,故独语如见鬼状也。剧则阳亢阴涸,孤阳无依,而扰乱不宁,故昏不识人,两手循衣摸床,剔而不安也。阳明燥则气逆,故微喘。津液枯,则膀胱筋缩,故直视。脉弦者,东方生气未尽,即阳明胃气尚存,阴气凝定而弦脉见,速救真阴,犹可挽回也。脉涩者,则见西方枯寂之象,津液已具散意,所以主死也。若六日、十余日不大便,而症微者,因燥屎内结,但发热谵语,既无直视喘愦、循衣摸床昏乱之症,用大承气汤,通利之自愈。一服利、止后服者,恐过剂也。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误汗有伤津液,致胃燥结,腹满而痛,燥屎在内,十分紧急,急下以大承气汤,所以救阴也。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经气燥热,而发热汗多,热烁于内,阴亡于外,立致枯涸矣。急下以大承气汤,救阴也。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症】(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极于六,七日则阴来复。七日真阴不复,则五脏之精,不能上奉,故目中不了了而睛不和也。虽无表里症,而大便难,身微热,阳已亢而阴垂绝。阳邪实热,故用大承气汤,急下以救阴也。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故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减不足言者,腹满至十分,即减去一二分,不足以杀其势也。大满为实,故当下以大承气汤。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即)愈。

哕而腹满,邪热结中,胃气逆也。前后,大小便也。何部不利,即邪热所结之处也。利之,则邪去而愈也。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大下后,是用承气下之也。用过承气汤,则燥结应解。何仍六七日不大便、腹满痛而烦不解?内有燥屎也。盖因前所下者,是宿食也。宿食(去)而少宽,故六七日后,燥邪仍结,胃燥满痛而烦,内有燥屎也。用大承气汤,去其燥屎也。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下之,是用承气也。症重药轻,燥邪未尽,因而再结。燥邪并心,故懊而烦。腹满甚,则胃有燥屎也,可攻以大承气汤。若腹满而不甚,则内不燥结,必初硬后溏,即懊而烦,是无形阳邪,而不可攻也。末二句,申上可攻之法。

专题:伤寒经解
来源:《伤寒经解》
上一章:以上七节,太阳风寒两伤之伤寒也。
下一章:以上二十七节,阳明风热症归府症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