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经解

以上二节,风湿误吐下之症也。

姚球
姚球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汗下两施,病仍不解,其误可知。况转增烦躁,烦出于心,躁出于肾。盖因寒湿在内,以致水道不通,心炎而烦,肾火动而躁也。故用四逆温而利之。

茯苓四逆汤

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三服。

汗下虚其肺气,气化伤而水不行。茯苓以行水,人参以补气化,甘草解烦,姜附定躁,烦躁止而湿行,不解之症俱解矣。

此节,伤寒下之,寒湿误下之症也。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痛项强,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湿热之症,误服桂枝汤,与下剂而病不解也。仍者,素所有而未解也。头项,乃太阳经行之地,湿热在经,故强痛而翕翕蒸热也。无汗,小便不利,皆膀胱气化不行也。膀胱气化既不行,则中湿热无去路,壅于心下而满痛矣。故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白术(三两)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若小便利则愈。

桂枝去桂,桂走表也。芍药、甘草、白茯、白术、生姜、大枣,皆入太阴之味,则太阴肺气化及州都,小便利而愈矣。

此节,湿热误汗下之症也。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上】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风湿症,而烧针令汗,汗则伤其心君。心为阳,心伤则无阳卫外,而针处更受外寒也。寒气侵,故结成核。赤者,火色也。心君之阳已伤,则寒水之邪,乘虚来克。少腹寒水部分,盖自其乡而来冲犯心君也。豚者,水蓄,言此症上冲如豚奔突也。灸其核上一壮,用火以驱外侵之外寒;桂枝加桂,以伐内寒水之邪也;更加桂者,言加桂者,非枝也。

桂枝加桂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肉桂(二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

用桂枝而加桂者,盖枝走阳分,少腹寒侵而成逆,不得桂辛温则寒不散、冲逆不平也。故用桂以伐(内),枝以解外也。然伤于卫者,不能无伤于营,故用甘芍大枣以和脾,脾和则水宁也。生姜者,辛温能逐阴寒也。

此节,风湿误针之症也。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发汗病不解者,春温不可发汗,汗之,病仍不解也。反恶寒者,春温本不恶寒,汗后反恶寒也。盖汗多则阳虚,故曰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补荣而扶阳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

太阳病,表病也。下之,下之早矣。病发于阳,下早成结胸。脉促者,数疾而止数不匀,乃阳盛之症也。不结胸,阳邪虽陷而未结也。邪未结,故为欲解。曰欲者,有待于药解也。脉浮则内虚,虚则阳邪必易结,而成结胸。紧为阳脉寒脉,肾为寒水而络于咽,寒则固阴火炎而痛。脉弦属肝,肝主升,清气欲升而不能升,郁于两胁而拘急。两胁,肝之分,故脉弦也。脉细少水,脉数有火,水不制火,火炎而巅顶痛也。脉沉为湿,脉紧为寒,寒湿乘脾,上逆而呕。脉沉为湿,脉滑为热,湿热相协,下迫而利。脉浮为风,脉滑为热,风热入中,则为便血,同一误下也。人之藏府不等,故脉症亦不一。救逆之法,当因脉而预辨,因症而施治矣。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风温伤寒,下之早,阳邪内陷,热气通心,故心烦;风气通肝,肝邪乘腹,故满。卧起不安,阳邪在心胸,阳分动而不宁也。邪在高位,高者越之。故主以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汤

栀子(十四枚)  厚朴(四两)  枳实(炒,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苦寒,涌吐之,邪在上者不得留,则烦可去。厚朴、枳实,苦下分泄之,则满可消,邪在下者不得停。高者越之,下者泄之,上下分消,而病自愈矣。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丸药大下,热邪虽去,而阳已损,身热不去,而烦甚微,阳衰之微已著,故用栀子干姜汤涌热除烦、益阳散滞,高者清而下者温也。

栀子干姜汤

栀子(十四枚)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清热止烦,干姜温中助阳,合用以涌之,吐中有发散之意,烦去阳安,而热自止矣。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下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五六日,病日已久。大下之,里气已虚,阳邪内陷,心下结痛,身热未去,表未欲解,故以栀子豉汤,从高上越,撤其阳邪也。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苦寒,主五内阳邪;香豉主头痛烦热,虽有散邪之力,终属五谷之类。所以主吐下后之身热,清轻上越之也。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者,汗后又下之也。两番误治,阳邪内陷,故烦热而胸中窒塞也。栀子豉汤主之,因其高而涌之也。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汗吐下后,津液重亡,阳邪内陷。胃者,津液之府。胃燥,则阳气不行于阴而留于阳,故虚烦不得眠也。阳邪逼处阳位,则膻中震动,心君不宁,故反复颠倒,心中懊也。用栀子豉汤涌之,阳邪上越,正气下达,诸症皆愈矣。若陷阳邪在内,壮火食气,则加甘草,甘以益之。若阳邪壅于阳位,上逆而呕,则加生姜,辛以散之通之也。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  甘草(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草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外邪内陷,热伤元气,故用生甘草以清之,栀子、香豉以涌吐之。邪得外越则气自复,与中虚少气者,不可同治法也。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  生姜(五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姜栀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姜性通神明,通则不滞,自无呕之患矣。

凡【服】(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栀子汤,乃治风温坏病之药,以温则可清,风则可吐也。若病人大便素不实,则胃不燥,而不可清,下焦虚而不可吐矣。故有风温,应用栀子汤,亦不可与服也。

专题:伤寒经解
来源:《伤寒经解》
上一章:以上七节,太阳风寒两伤之伤寒也。
下一章:以上七节,风温误汗下之症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