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经解

以上二节,伤寒误下之症也。

姚球
姚球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此节分两段看。若中风症,服桂枝汤。因盖覆不如法,而脉反洪大,则仍与桂枝汤,遵歠粥微汗之法自愈。若风寒两伤之症,虽大汗出,风寒仍不解,风生热而寒生寒,寒热往来,一日两次如疟,风多寒少,脉反洪大,必风寒两解,其病乃愈。故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一两六铢)  甘草(炙,一两六铢)  生姜(一两六铢)大枣(五枚)  麻黄(十六铢)  杏仁(去皮尖,十六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服一升,日再服。

风用桂枝,寒用麻黄,乃不易之道也。故用桂枝二麻黄一汤,以治风多寒少之症。

此一节,风寒两伤误汗之症也。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湿症本可汗,然汗之太过,则皮毛受伤。皮毛合肺,肺主气,气化不及州都,则湿邪反挟肝木之势乘脾,而腹胀满矣。故主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挟肺气以疏胀满也。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厚朴(炙,八两)  生姜(八两)  甘草(炙,二两)  半夏(半斤)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厚朴以利壅滞,生姜以疏肝邪,甘草以和中,半夏以燥湿,湿行气利而满自消。人参以补肺,肺气足以通调水道,则湿去而肝木有制矣。

此节,湿症过汗之症也。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中风本阴虚。大汗伤津,则胃燥而卧不安、烦躁之症起矣。口欲饮水,少少与饮,解其胃燥,自和而愈。宜少少者,恐多则助湿也。若因饮水而脉浮,小便不利,太阳之经脉本浮,而气不行,则膀胱湿停,水道不通,以致身热消渴。则五苓散有两解之功,通其水道,风湿俱愈矣。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有伤气化,则水道不通而湿蓄,水不制火而烦渴也。脉浮数者,水道不通,心火无下行之路,而脉浮数也。故以五苓通其水道。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病,风湿症也。汗出风虽解,而湿蓄益横,故病仍不解也。发热,湿蒸热也。心下悸,湿乘心也。眩,湿行于膀胱,而火上浮也。身瞤动,土湿而肌肉跳动也。振振不宁欲擗地,土湿欲入土以就实,亦真阳飞越之症也。真武汤主之,利湿以回阳也。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发汗后,脐下悸,误汗而动太阳湿邪也。在脐下,未至心也。虽未及心,势必上趋,故未成奔豚,而欲作奔豚也。奔豚,本系肾之病,而其原在心。盖心病而受气于肝,肝受之而藏于肾,于是肾水上逆而为奔豚也。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直趋肾界,预伐其邪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八两)  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千万次用。】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茯苓利水,桂枝平肾,甘草、大枣扶土制水。又恐水气助湿,扬之万遍,药用水煎,而无水气之患也。

专题:伤寒经解
来源:《伤寒经解》
上一章:以上七节,太阳风寒两伤之伤寒也。
下一章:以上四节,风湿误汗之症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