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经解

以上八节,太阳瘟疫伤寒也。

姚球
姚球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此以有热无热辨病原阳盛阴盛也。盖以上伤寒,风也;温暑,暍也,阳盛之症也。寒也,湿也,阴盛之症也。瘟者,或阳盛,或阴盛之症也。阳盛则阴虚,阴虚故发热;阴盛则阳虚,阳虚故无热。而俱恶寒者,以病在太阳也。阳,奇数也。七日者,七日阴来复而解也。阴,偶数也。阴极于六,极则必变,即阳回身暖而解也。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太阳病五种伤寒也。脉阴阳俱停,脉尺寸俱匀,阴阳有邪之瘟病(也)。瘟病在表,故汗出而解。振慄者,阴不守也。阳脉虚(微)者,阳虚阴盛之寒与湿也。阳虚阴盛,汗出而愈,故曰汗出而解也。阴脉微者,阳盛阴虚之风与温暑暍也。阳盛阴虚,下之而愈,故曰下之而解也。汗解无方者,方不一也。下之宜调胃承气者,病在太阳,微和胃气,不令大泄下也。此宗越人分阴阳汗下法也。

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内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大黄苦寒,除实荡热;芒硝咸寒,润燥软坚。二味下行甚速,故用甘草以缓之,不致伤胃。故曰调胃承气。去枳朴者,不欲其犯上焦气分也。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曰:(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此以胃气有无,辨脉之死生也。阴病者,发于阴之寒与湿也。阳病者,发于阳之风与温暑暍也。阳脉者,有胃气之脉;阴脉者,真藏脉也。寒与湿症,比风与温暑暍为难治。然脉有胃气,阳者胃脘之阳,阳和所至,阴邪自退,症虽凶必生。风与温暑暍症,比寒湿固易治。然真藏脉见,见则必死,盖死生全系乎胃气之有无,又全在乎脉之神也。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迟】(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脉随气行,故呼吸者,脉之头。气有虚实,症有内外,脉有去来。来为出,主表;去为入,主里。迟为气虚,疾为气实,故出疾入迟,为内虚外实;出迟入疾,为内实外虚也。前节辨脉之死生,此节辨(脉)之虚实也。

专题:伤寒经解
来源:《伤寒经解》
上一章:以上七节,太阳风寒两伤之伤寒也。
下一章:以上四节,辨太阳病有阴阳。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