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经解

以上九节,太阳伤寒之伤寒也。

姚球
姚球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荣),【营】(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寸口,气口脉也。风性上行,故浮为风;寒性紧急,故紧为寒。表邪外感,先伤太阳。太阳行身之表,营卫丽焉。卫阳营阴,风为阳,伤卫;寒为(阴),伤营,以类分也。骨乃肾之合,寒伤骨则疼,节乃筋聚处,风伤则筋软而烦。当发其汗者,以散太阳表邪也。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浮者,风木之性,故浮为风。数者,火不内藏,故数为虚。风为阳邪,故曰热。数则内虚无火,故虚为寒。风寒相搏于表,则内气馁而外体踈,所以洒淅恶寒也。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

中风脉浮紧,中风而见寒脉,风寒两伤也。风为阳,故身热而烦;寒为阴,故恶寒身痛。风症有汗,以寒闭于外,纵肌肉间勃勃有汗,不能透越肌肤表,故有汗不能出而烦躁也。大青(龙)汤,散寒祛风,以解烦躁也。汤名青龙者,龙,神物,能腾云致雨,以散天地郁蒸者也。若脉微弱,此无阳也;汗出恶风,表无寒也。误投青龙汤,则发汗太过,伤其真阳,必致手足厥冷,筋跳肉动矣。此为汗多亡阳。逆者,肾经水火上逆也。真武汤,安水回阳,故以救之。汤名真武者,真武乃北方统领水火之神也。真武汤,误作青龙汤,今正之。

大青龙汤

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蛋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取微似汗出。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夫风寒两治,大法不外麻黄、桂枝二汤,故大青龙合二汤,以治风寒两伤之症。合二汤,少芍药多石膏者,以其汗既不能透出,无借芍药护营,热既郁于心肺,解烦端有赖于石羔也。汗多则阴伤而亡阳,阳亡卫虚,则恶风而躁;阴伤营弱,故烦而不得眠也。

真武汤(加减法在少阴经)

茯苓(三两)  白芍(三两,酒洗)  白术(二两)  附子(一个,泡)  生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水火之原,逆则水火俱升。白术、茯苓,所以制水也;白芍,所以制火也;附子以回阳,姜以散寒。其所以名真武者,安水火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脉浮缓,伤寒而见风脉也。脉缓则有似乎湿症,然身不疼但重,又乍有轻时,不若湿症之日夜身重、周身皆疼者比。其所以身重之故,因太阳有病,气不化耳。但太阳之里即是少阴,少阴气化之原,必少阴无病。方系太阳风寒两伤,可用大青龙汤以发之也。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八九日,不传不解,一日二三次,发热恶寒,往来如疟状;又寒少热多,其人不呕,二便清可,则非湿症矣,其为风寒两伤无疑矣。斯时也,辨其脉,若微而兼缓,缓则胃气平和,微虽正虚,亦邪气向衰之兆也,便知欲愈而不必更药也。若脉仅微而不缓,病者恶寒,则虽有表症,而阴阳俱虚,不可更汗吐下,而重虚其阴阳矣,此则宜补不宜攻者也。若病八九日,一日二三次,如疟寒热,热多而面有热色,此则风寒未解,色征于面,从前未曾小汗之故耳。日久郁热,其身必痒,则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使之小汗,则风寒两解而愈矣。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四铢)  芍药(一两)  甘草(炙,一两)  生姜(一两)  大枣(四枚)麻黄(一两,去节)  杏仁(去皮尖,二十四)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渣,温服六合。

(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风寒两伤,即所感或轻,而邪之郁于肌表者,不能自散也。于是各半汤,使之小汗。盖其减去分两,以邪微而正亦衰也。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复】发【其】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病,发热恶寒,寒少热多,此风多寒少之症也。脉已微弱,津液亦枯,故曰此无阳也。阳者,胃脘之阳也;无阳,谷精不能化汗,故不可复发汗也。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发越脾气,通行津液也。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十八铢)  白芍(十八铢)  甘草(炙,十八铢)  生姜(一两二铢)  麻黄(十八铢)  石羔(二十四铢)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桂枝汤以去风,麻黄汤以去热寒。热多佐以石羔;脉微弱,故减去分量。麻黄石羔名之越婢,疏理太阴,发越脾气故耳。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风为阳,故热;寒为阴,故寒,此以欲近衣、不欲近衣,辨感风寒孰深孰浅也。

专题:伤寒经解
来源:《伤寒经解》
上一章:以上十六节,太阳中风之伤寒也。
下一章:以上七节,太阳风寒两伤之伤寒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