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前面不是讲了少阴病也有脉紧的情况嘛(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这是接着那段说的。那么(本条)这个到七八天的时候传里了,而“自下利”,就是传里为太阴病了。
原来脉紧,(本条)这个骤然间脉微了,“脉暴微”,可是这时候有好有坏。
如果手足逆冷,那胃气已衰了,是坏现象了,这个病了不得;手足不逆冷,不厥,而反温,这是里气、胃气相当好,胃气还强。那么原来脉紧,还没有了,这是欲解之候。
虽然烦而下利。下利烦躁是不好的样子,咱们治下利,热天时下利的病有的是。要是烦躁,病都是变化莫测的时候,病在进展。(但这里)这个烦呢?不是(病进)。正与邪争则烦呐,虽然烦躁而下利,不要害怕的,一定好。这段在“太阴篇”里也有,就是和“腐秽当去”那条(278条)互参就明白了。
(正邪相争)这不一定得是少阴病,太阳病也是一样的。病的邪气非常实,脉紧嘛,那么传里,传里之后了,如果胃气亢盛,病邪反倒由传里而去,所以“太阴篇”有“腐秽当去故也”,这是生理机能把病自然抗拒了、解除了,这很好。
对中医,古人这句话“正邪交争”是一个至理名言呀。这很合乎科学,古人看疾病,不是疾病自己在那进展的,它与人的机能交互起作用。怎么个机能啊?人体的生理老跟疾病斗争,要想解除它(疾病),咱们现在的话就是斗争,它与疾病老斗争,一时不息。这很有道理,咱们六经之所以形成,与这个(正邪交争)都有关系的。我略略给你们解释一下:人要是有了病,人体妙极,受了外界势力它就要抵抗,没有这个本能,你想咱们在宇宙不能活啊。病菌有的是,急性传染病也是一样的。你不得病,他就得病了。不得病的人,就是生理机能非常亢奋,一遇到疾病马上就能抵御它;那么对于疾病而言,也是这样的。有了病了,生理机能也会想法子抗拒它,要解除它,可是靠自然良能,有时候解除不了。解除不了就反应为病状了,就是形成了这个病状,这是咱们中医讲的正邪交争。
咱们再想一想,人体的构造都一样的,不是你这样体质(脏腑),他那样体质(脏腑),都是一样的,五脏六腑大致都一样。抗御疾病限于自然的生理结构,有一定的方面(表、里、半表半里)。你看咱们随便拿脑子想一想,人体想要排除疾病,就这么几个方面。
一个从广大体表面,出汗,用发汗的办法来解除疾病。太阳病就是这样,咱们也讲过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它就想要由广大的体表面,以发汗的机转把病邪解除。但若它解除不了,所以阳气在表嘛,血管又多,达到一个饱满充血状态,脉紧,脉浮而紧,头项那儿的血液凝滞性的疼痛。咱们都得过感冒,都有这样的感觉,体温高了,与外边空气、外界(温度)的差距加大了,觉着有寒。咱们细想想,这些症状是什么呢?你要看看《解剖生理学》就好了,人要发汗以前,首先要血管扩张,尤其毛细血管,所以内部的体液大量输送到体表,干什么?它想出汗,毛孔一开,汗就出来了,从汗腺就出来了,热就解除了。可是咱们一般得感冒,形成太阳病阶段,达不到汗出,(但)这种准备条件都具备了,所以叫作表证。
那么再有一个方面,你想一想,人体的构造,(假如)表不行,它就还想个办法,就是里,里就是消化道之里,上面吐出,下面排泄,利用这个道路,这也是万人具备的。咱们讲的阳明病、太阴病都是这个东西(里)。它把病邪整个驱逐在胃肠之里,达到这个目的就行。也是受到自然良能限制而达不到,就即便下利了,病邪还没排出去。胃肠的机能反而自己出了毛病了,病邪发而排不出去,自己还出了毛病了,就是所谓太阴病的情况;那么反倒达不到泻下的作用,就是阳明病的情况。(阳明病和太阴病,)这就是所说的“里”。
除了表、里之外,就是半表半里方面,这一方面利用一切脏腑的机能,呼吸道、泌尿系等方面,把它(疾病)排除,这就是咱们说的口苦、咽干等少阳病那种情况。
排除疾病在人体上只有这么三个方面,你想一想,这就规定疾病反应的表、里、半表半里三个部位,是不是?所以咱们辨证,它不是表就是里,再不然就是半表半里,除此而外,没有其他。这不是疾病在那儿搞的,就是人体与疾病(斗争),它(人体机能)老想解除它(疾病),人体起个主导作用,所以病不离开表、里、半表半里。
那么人体的机能反应要是亢奋,就是阳性证;要是机能的反应虚衰,这就是阴性证。病位就有表、里、半表半里,病证的性质不外乎两大类,一个阴一个阳。所以表有阴阳,里有阴阳,半表半里也有阴阳,就六个型,六个基本类型。我们现在临床上还是这六个类型,不是这个类型就是那个类型,也有这个类型与那个类型交错互见。这就是六经啊,古人通过临床看到这么六个类型,这也是不容易啊,经千难万苦总结出来的。所以咱们六经就是这个(六个类型而不是经络)啊,可是古人对它(六经)没法认识,限于当时的科学嘛。我们现在比古人强得多,是不是?条件强得多,不是咱们脑袋比他们强得多。所以他们(古人)就是用上经络了,说经络受邪发的病,(我认为如此解释)这就坏了,所以(古人)就弄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等,都拿经络名称给你起上了,(我认为如此命名)这个是害人不浅啊!古人原起他未必是这个意思,可是后世注家在这里就做文章了,就把辨证的规律给弄得到现在也没弄清楚。现在大家都研究《伤寒论》,《伤寒论》怎么个辨证体系呀?说不出来。那么中医辨证施治,施治治疾病究竟是治的什么呢,也不知道。我认为这些研究中医的人对这方面要努力。(哪方面努力呢?)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中医规律性的反应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来源于人体与疾病的斗争。古人这个体会是很好的,不是疾病孤独地在那自己进展的,是人体与疾病两个方面的作用,所以古人说“正邪交争”,这是很科学的一句话。可是大家都是做口头禅喽,没有好好分析这句话。
咱们讲这个是扯远了,可是我说这很重要啊,这对理解六经还是很重要的。古人不对就是不对,现在有一帮人,给古人打掩护(掩饰古人的错误)。我认为是错的,好几千年前古人那时没法认识呀,就连张仲景也是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人,他怎么能认识呢?限于当时科学水平。(但是)他不认识不等于中医里头没东西,(中医的)自然规律还是好的嘛。那么他错了,我们现在还是跟着错误走?我认为不对,应该结束它。我就说六经不是这个(经络之六经),你们回头看看《内经》,与《内经》的六经没有相同之处。它(《伤寒杂病论》)都讲表里相传,那个(《内经》)讲的六经递传,那哪儿对呀?而且那(《内经》)说是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这三天都可以发汗,阳明也可以发汗,少阳也可以发汗。他这书(《伤寒杂病论》)不是的,少阳、阳明绝不能发汗。这怎么能共通呢?(伤寒六经和内经六经)不是共通的。所以注家咬定经络不放,这是个大问题。
这一段,就是我们讲的287条,(说明)不光是(本条所说)少阴病,凡是表证的时候,如果邪胜,那么它传里,传里这是一个生理机能,把它由里解除啊。那么如果暴烦下利,脉紧反去,而手足反温。手足反温,古人的看法也对。谷气不达四末,就手脚凉。那么,温而不厥逆,说明胃气还强,这就不是虚脱的那种情况,这是好现象,邪去正复之象,所以要自愈。这跟那个太阴病“腐秽当去”(278条)是一致的东西,可以互看。
研究(《伤寒论》)这个东西,就得想法怎么提高中医理论,这是要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