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陈氏注解伤…

厥阴上篇

陈德懋
陈德懋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此总论厥阴为病之大纲也。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藏,与少阳为表里,故其为病寒热错杂者多。肾为之母,心为之子,热邪传入其经,每窃母阴以自救,则肾水为之消,肾消则引水,故消渴。自盛则子实,厥阴既受热邪,传之于其所生,故气撞心,心中疼热,且木实必凌土,土受木克,故饥不欲食,不食则胃中空虚而蚘饥,食则蚘闻食臭出,故吐蚘也。夫厥阴之脉,起足大趾,循股内,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热邪循经为患,故其证有如此者。既病消渴不能食,则胃中所有者水与热耳,若以心中疼热为转属阳明之实痛而误下之,则胃土愈虚,必下利不上矣。)

(张卿子曰: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白虎、黄连等汤皆不能救,盖厥阴消渴,皆寒热错杂之邪,非纯阳亢热之证比也。)

(张石顽曰:厥阴原无下法,故首先示戒云下之利不止。盖厥阴多主下利,下利中伏有死证,中间虽有小承气一法,因胃有燥屎,微攻其胃,非攻厥阴之邪也。厥阴与少阳表里,邪在少阳已有三禁,岂厥阴反宜下乎)

虽有厥应下之一语,乃对发汗而言,谓厥阴应内解其热,不当外发其汗,岂可泥应下二字而犯厥阴之大戒耶。)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金匮》云:水停心下甚则悸,厥阴消渴饮水多而小便少,心下悸而厥者,此为水停也。盖寒饮留于心下,胸中之阳气不能四布,故见厥。是厥也,水其本也,寒其标也,故以茯苓甘草汤先治其水,使水不渍入胃,以清下利之源,后乃治厥,庶不致厥利相因而成危候。此证若不曾消渴引饮,而小便利者,则属阴寒之厥悸矣,又不可用茯苓甘草汤也。)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厥阴病,不论寒热皆有厥,若无厥,则非厥阴病矣,又非若少阴偏多寒厥也。凡寒厥热厥,皆由偏阴偏阳之气不交通也。阳气内陷,阴气不能渗营,则热厥;阴气独居,阳气不能运行,则寒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诸四逆厥,慎不可下,盖人之气,中焦水谷所生,下之胃气伤,精气竭,以不顺接阴阳,必至于脱绝也。虚家见厥者,亦同此例。)

伤寒五六日,不大便(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此承上条虚家不可下之义也。五六日厥者,热邪入厥阴也,不大便似乎可下,然当下者,必腹满胀;令腹濡,知不实;脉虚,知血虚。血虚者津燥,肠胃枯涩,所以不大便也。若以为实而下之,是重虚其虚,焉得不死,亡血家产后多有此证。)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主之。

专题:陈氏注解伤寒论
来源:《陈氏注解伤寒论》
上一章:桂枝汤
下一章:当归四逆汤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