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陈氏注解伤…

五苓散

陈德懋
陈德懋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  桂(少)

上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

(此言太阳府病。胃中干而欲饮水,是由大汗亡津液所致,当少少与饮,以滋胃燥;若脉浮、小便不利、消渴,此非胃燥,乃太阳邪热随经入府也。脉浮大,太阳脉也;微热,表未尽也;小便不利、消渴、邪结膀胱,热灼津液,水精不敷布也,凡饮水多而小便少,谓之消渴。主以五苓,以桂枝外解表邪,苓、泽内利水府,两解表里,气化津生,热渴止而小便利矣。)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愈。

(太阳经为表,膀胱为里,中风发热不解而烦,谓不得汗解而作烦,是太阳经表症也。渴欲饮水,乃热邪入膀胱,必小便不利,是膀胱之里证具也。此条虽未明言无汗、小便不利之端,若汗出小便利,则水得外越下出,无水逆之患矣。水入即吐,是表不得汗,里不得利,乃热邪入里与饮相搏,饮热拒格,水无去路,故水入即吐,宜五苓散,外解内渗,多服暖水,以助汗出,表里之证两解矣。)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此申上条之余义也。发汗已是表已解;烦渴而脉浮数,乃太阳热邪入府,结于膀胱,薰灼津液,用五苓利水,引热邪而竭之,亦用桂枝者,以脉浮数故也。)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小便利而饮水,此膀胱之无邪热,而热在上焦,但饮水多,胃阳不能胜,必停蓄中焦而为悸。若小便少,此热在下焦,为太阳热邪入府,蓄饮膀胱,必里急也。)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专题:陈氏注解伤寒论
来源:《陈氏注解伤寒论》
上一章:桂枝汤
下一章:茯苓甘草汤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