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279.本太阳…

伤寒论第279条

恽铁樵
恽铁樵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玉函》无“本” 字。尔,《全书》、程本作“而”,《脉经》《千金翼》无“尔”字。《千金翼》作“加大黄汤主之”,无“桂枝”二字。“大实痛”以后,成氏及诸本为别条,非也。

钱璜云:本太阳中风,医不汗解而反下之,致里虚邪陷,遂入太阴,因尔腹满时痛,故曰属太阴也。然终是太阳之邪未解,故仍以桂枝汤解之。加芍药者,因误下伤脾,故多用之以收敛阴气也。

汪琥云:如腹满痛甚者,其人胃家本实,虽因太阳病误下,热邪传入太阴,然太阴之邪已归阳明而入于腑,此非里虚痛,乃里实痛也。成注云:大实大满,自可下除之,故加大黄以下里实。其仍用桂枝汤者,以太阳之邪犹未尽故也。

程应旄云:“因而”二字宜玩。太阴为太阳累及耳,非传邪也。

《内台方议》曰:表邪未罢,若便下之,则虚其中,邪气反入里。若脉虚弱,因而腹满时痛者,乃脾虚也,不可再下,与桂枝加芍药汤以止其痛。若脉沉实,大实满痛,以手按之不止者,乃胃实也,宜再下,与桂枝汤以和表,加芍药、大黄以攻其里。

桂枝加芍药汤方《玉函》“加”前有 “倍”字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二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温分,《千金翼》作“分温”。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玉函》作“三两”。成本作“一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柯韵伯云:腹满,为太阴、阳明俱有之证,然位同而职异。太阴主出,太阴病则腐秽气凝不利,故满而时痛。阳明主内,阳明病则腐秽燥结不行,故大实而痛,是知大实痛是阳明病,而非太阴病矣。仲景因表证未解,阳邪已陷入太阴,故倍芍药以益脾调中,而除腹满之时痛,此用阴和阳法也。若表邪未解,而阳邪陷入阳明,则加大黄,以润胃通结,而除其大实之痛,此双解表里也。凡妄下,必伤胃之气液,胃气虚,则阳邪袭阴,故转属太阴。胃液涸则两阳相搏,故转属阳明。属太阴,则腹满时痛而不实,阴道虚也;属阳明,则腹满大实而痛,阳道实也。满而时痛,是下利之兆;大实而痛,是燥屎之征。故倍加芍药,小变建中之剂,少加大黄,微示调胃之方也。

汪琥云:按,桂枝加大黄汤,仲景虽入太阴例,实则治太阳、阳明之药也,与大柴胡汤治少阳、阳明证义同。

钱璜云:考汉之一两,即宋之二钱七分也。以水七升,而煮至三升,分作三次服之,止温服一升。按,李时珍云:古之一升,今之二合半,约即今之一饭瓯也。大黄不满一钱,亦可谓用之缓而下之微矣。

丹波元简云:按,方氏云:曰桂枝加,则以本方加也,而用芍药六两,水七升,不合数,皆后人之苟用者。此说非也。

《总病论》曰:小建中汤,不用饴糖,芍药为君,止痛复利邪故也。

《圣济总录》:芍药汤,治产后血气攻心腹痛,即桂枝加芍药汤,无生姜、大枣。

《圣惠方》:赤芍药散,治小儿初生及一年内儿,多惊啼不休,或不得眠卧,时时肚胀,有似鬼神所为,即桂枝加大黄汤,去姜、枣,加白术五味。

上一章:陈修园·伤寒论第279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