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病情转变似有一定步骤,既如上述,治疗数次,往往经过一二期或三四期而霍然全愈,五六期变症见者极鲜,故死亡者百不得十。要在病家预知病情,长期抵抗,延医诊治,治愈实不成问题,(或谓伤寒不须吃药,实为无稽之谈,因病情逐期变化,苟不服药,病无自然不变之理,又用冰袋冰身者,亦为愚极不堪之事)惟对医生治疗方针不可早夕变更。所谓信仰即是力量,对自己不可疑惧体力不支,烦虑不绝;所谓自信即能生存,伤寒病魔经医生按期防变,病人长期抵抗,病症自然消减,故应确信最后之胜利必属于我,且即使病至骨瘦如柴,只须食养得宜,反能易痩为肥,体力胜于前时。医国医人,其彷佛乎!
伤寒必须饿,饿要饿得透,准饮不准食。
伤寒之饮食程序,概括述之可以定为四个标准:有热时须严守一饿字,退热时须守一慎字,病愈贪食时须守一节字,病愈虚疲时须守一养字。
伤寒有热时期,千万要饿。伤寒之是否能愈,一方面为医生用药之责,一方面全视病者是否能守此饿字。(饿字系勿进食物之意。肠中一留硬性食物,轻病即易变重,但营养饮料不在此例。)俗语有言:伤寒饿不煞。即劝病家凡属伤寒宜于久饿,久饿并不致死,不饿反而致死,毋以饮料不足养身为虑是也。
肠中积滞一日不稍,寒热一日不退。
伤寒病源在于肠胃,以浅近之理由喻之,可以指为伤寒之热,由于肠中壅塞而起,腹中肠部积滞发炎,饱塞犹如腊肠一节,肠中邪滞一日不淸,寒热亦一日不退,必待药以疏通,饿以消滞,而后寒热大减,病势始有化险为夷之望。
发热进食,可使病势日益增加。
是以发热时苟进饮食,不啻增加肠中积滞,使肠炎加甚,病症日益深刻。常人以为一日不食则饥,三日不食则病,七日不食则病死,于是寒热十余日后,毎以不食为虑,时欲予以食物,甚至不遵医生叮咛,暗中予以食物。伤寒病人其有治之不愈者,即由此故也。
肠中壅塞,无须食料以供消耗。
须知伤寒病时,消化机能已因肠中壅塞而全部停顿,无须食料以供消耗,故病者历极长时期并不知饥,其时日之久长,视病症而定,一月不食为极普通之事。
久饿不食,营养得宜,体力能久持无恙。
或疑人身发热时期,消耗体力甚烈,饮料不济事,久饿体必不支。此一疑问,恒为伤寒丧身之原素。须知发热时期,苟入虚疲之境,医生用药早有营养之药品,包括于方药之内,奚疑虑为。
漏底伤寒之变化,多由妄进饮食而起。
伤寒发热期内,初时本皆不思进食,此时如其进食,无非停积肠中,最易增加发热时日,热久之后,停积不化,擦伤肠面,成为溏泄,此为最不好现象,俗称漏底伤寒,病势多有热重发厥、大汗亡阳、大便下血三种危险。伤寒症之末期发生变化者,除体力虚弱不支外,大多皆因不慎进食所致,是故治伤寒而不知忌口求饿,即使医生一等本领,十分心血,其结果将由漏底而致功败垂成。
有病不知饿,稍愈常常饿,将愈更加饿。
伤寒病中,不知饥饿,盖肠中壅塞,消化停顿,故不知饥饿。治疗得法,寒热略退,即渐渐知饿,口中无味,即想饮食,此种饿意,乃病势转好之象,切忌即予食品。要知一进食品,肠中塞饱又使寒热增高,一些转好机会自此一概抹煞,又使病势继续前进,故妄进食品,实为治伤寒时最最可恨可叹之事。
伤寒将愈,肠中空空,饥肠辘辘,口中亦渐渐知味,此时饥饿似难支持,令人饿得不耐烦,饿得片刻不宁,饿得肝火勃发,有饿荒之势,此时病人意志失常,必须旁人限制,依照下列步骤,逐步进食,否则伤寒有食复之变,寒热再起,轻者治理极难,重者不可救药。
病愈颇不易,转坏则迅速,一块糕一条命。
新闻报夜声栏厨司君,所作《一块糕一条命》一文,足为引申鄙意。
文曰:邻家有一个小儿,患伤寒症,寒热已经退去,照理好好地加以调摄,当可无恙。不料其亲戚家有喜事,送来几块糕团,小孩子要吃,为了是独生子,平常父母太疼爱了,也就随随便便他吃了一块,岂知这糕到了肚子里,竟作祟起来,病势翻覆,十分凶险,遍请中西名医会诊,用去四五百金,药石乱投,卒致不起。
一条小性命,就丧在一块糕上,真是死得有些冤哉枉也。这小孩子死了之后,父母自然非常悲伤,但人已死了,悲伤又有何用?其实这孩子的父母也太胡涂了,伤寒症是属于肠病,肠在那里发炎,一点东西都不可以吃,要让病人好好地安睡,翻身都要当心,又怎様可以把硬性的糕给他吃,糯米做的糕好人吃了尙且不易消化,何况病人?又何况是伤寒症?这孩子的父母为了一时疼爱,爱之反而害之,竟闯了这様一个穷祸,岂不可叹!因了这小孩子的无辜伤命,我所以特地把它写出来,请一般病人的家属格外注意,患湿温伤寒,虽然疙瘩,然而只要用药不错,调理得当,是不大会出岔子的,最要紧的,就是要记牢千万不可乱吃东西。俗语说:饿不煞的伤寒。这话真很有道理。总之,湿温伤寒的出毛病,大致都坏在吃上,大家对于这一点常识都应该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