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243.食谷欲…

伤寒论第243条

恽铁樵
恽铁樵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玉函》、成本 “呕”后有“者”字。

程应旄云:食谷欲呕者,纳不能纳之象,属胃气虚寒,不能消谷使下行也。曰属阳明者,别其少阳喜呕之兼半表,太阳干呕不呕食之属表者不同,温中降逆为主。

汪琥云:得汤反剧者,成注云“以治上焦法治之,而无其方”,《准绳》云“葛根半夏汤”,误矣。《尚论篇》云:仍属太阳热邪,而非胃寒。《条辨》云:上焦以膈言,戒下之意。此又泥于“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皆大谬之极。穷思先贤用药,岂如今医之鲁莽,误以胃家虚寒为实热证。但虚寒在膈以上,不与胃腑之中溷同一治。上条证,治以吴茱萸汤,寒热虚实,原无误也。其有得汤反剧者,《补亡论》常器之云:宜橘皮汤。注云:《类要方》用橘皮二两,甘草一两,生姜四两,人参三两,水煎服。斯言庶得之矣。

魏荔彤云:何以得汤反剧耶?不知者,以为胃热而非胃寒矣。仲师示之曰:此固有热也,而热不在胃脘之中焦,乃在胸膈之上焦。惟其中焦有寒,所以上焦有热。吴茱萸、人参之辛温,本宜于中焦之寒者,先乖于上焦之热,此吴茱萸之所以宜用而未全宜耳。主治者,见兹上热下寒之证,则固有黄连炒吴茱萸,生姜易干姜一法,似为温中而不僭上。一得之愚,不知当否。喻谓得汤转剧属太阳,谬矣。程谓仍与吴茱萸,亦胶柱之见也。热因寒用,以猪胆为引,如用于理中汤之法,或亦有当乎。

丹波元简云:按,柯氏云:服汤反剧者,以痰饮在上焦为患,呕尽自愈,非谓不宜服也。钱氏云:得汤反剧者,邪犹在胸,当以栀子豉汤涌之。庶几近似,二氏并失经旨矣。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肘后》作“半斤”。《外台》“洗”作“炒”人参三两。《肘后方》作“一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七升”作 “五升”、“二升”作“三升”,《外台》亦作“五升”。

汪琥云:呕为气逆,气逆者必散之。吴茱萸辛、苦,味重下泄,治呕为最。兼以生姜,又治呕圣药,非若四逆中之干姜,守而不走也。武陵陈氏云:其所以致呕之故,因胃中虚生寒,使温而不补,呕终不愈,故用人参补中,合大枣以为和脾之剂焉。

钱璜云:吴茱萸一升,当是一合,即今之二勺半;人参三两,当是一两,即宋之二钱七分;生姜六两,当是二两,即宋之五钱余;大枣当是四五枚;水七升,亦当是三升。观小承气汤,止用水四升,调胃承气,只用水三升,此方以辛热补剂,而用之于表里疑似之间,岂反过之?大约出之后人之手,非仲景本来升合分两,学者当因时酌用。丹波元简云:此说未知然否,姑举于此。

《金匮要略》: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肘后方》:治人食毕噫醋,及醋心。即本方

《医方集解》曰:服汤反剧者,宜葛根加半夏汤、小柴胡汤、栀子豉汤、黄芩汤。又云:吴茱萸,为厥阴本药,故又治肝气上逆,呕涎头痛。本方加附子,名吴茱萸加附子汤,治寒疝

腰痛,牵引睾丸,尺脉沉迟。

铁樵按:本节各注均极牵强,证之实验,亦复未洽,疑本文有讹误。吴茱萸辛温下降,假使上焦有寒而呕,服之必效。今云得汤反剧,属上焦,似吴茱萸汤为中焦药矣。《太阳篇》一六八条云“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云云,以理中与吴茱萸比较,为治虽不同,而吴茱萸为上焦药甚显。凡胃气上逆而呕,其源在肝胆,若以六经言之,则属少阳,今云属阳明,已是可商,又何以得汤反剧?苟非寒热误认,无得汤反剧理。岂有寒热误认,而可著以为法者?毕竟文字若何错法,则无从悬拟。

上一章:陈修园·伤寒论第243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