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当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又”应该是个“复”字,“复”这里当“反”字讲。“复如疟状”,这是《玉函经》上的,后边有注,这个应该改个“复”字。
“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这个“宜下之”,在《玉函经》上是个“当”字,“当下之”。
“脉浮虚者,当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宜”大承气汤,不是个“与”(大承气汤)字;“发汗宜桂枝汤”,它这个(宜)改个“当”字可以,不改也行,这都讲得通。他改个“当”字(也可不改,因为若是)他下面用的“宜”,(或许考虑朗读顺口)古人用字,他念着也顺口,他原来可能就是个“当”字,这个问题都不大,改不改都行,都能讲;但是(前面)这个“又”字,不如“复”字,“复”字当“反”字讲。
“病人发烦热”,你们想想,那个“烦热”指着什么说的?这是指大青龙汤证说的。咱们前面不是讲了嘛,“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38条),一般的表实证不那么烦躁,(本条是)他有热啊!不汗出而烦躁,所以他底下搁个“汗出则解”,也就是大青龙汤证不汗出而发烦躁。
那么用大青龙汤,达到汗出,这个(烦热,不汗出而烦躁)就解了,(本条条文的深层含义)是这么来(源)的。可是解是解了,“复如疟状”,反而这个病就变了,像发疟疾似的,指着什么说呢?指的发热有定时,“日晡所发热”,日间暮的时候发热。那么这个时候的发热“属阳明也”,这是转属阳明证。
“脉实者,当下之”,这个时候要看看他的脉,如果脉实,肯定是由表传里了,应该下。“脉浮虚者,当发汗”,这还是表不解,根据什么呢?前面讲了,“时发热汗出者,宜桂枝汤”(54条),他也是定时发热。“日晡所发热”(既可为大承气汤证,也可为桂枝汤证),桂枝汤也肯定在这个时候每天发热。定时发热,而要汗出,那是桂枝汤证。这个日晡所发热又属阳明。
所以这(日晡所发热)两方面(既可为大承气汤证,也可为桂枝汤证)都可能的,那么就要辨之于脉。
脉沉实而有力,肯定是传里了,那就得泻。
脉还浮,那还是在表。脉虚,是经过大发汗了,服过大青龙汤了,他津液不足了,当然还是桂枝汤证。所以“脉浮虚者,当发汗。发汗宜桂枝汤”。
(本条的难点)就在上面这两句话,“病人烦热,汗出则解”。这个病它来势猛峻得很,方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它是内以清热、外以解表的这么一个方剂,发汗也相当重。那么这个药刚吃下去,表将罢而就传里,这个病就是急剧变化,正在变化莫测之时,这时候要是稍一缓那就变证百出,所以治病不但要辨证,还得详审当时的病情。(本条)这个就是(示例)。
一般说单就“日晡所发热而已”,还没发潮热,那不能用大承气汤。但在这个情形之下,那是不得了的(所以要用大承气汤)!
由于有大青龙证,用完大青龙汤,反而又传里,你看看这个病,这是正在急剧发生变化之时,最应大投重剂,所以用大承气汤。这个你往后看急下(章节)就知道了,病来势猛暴。
所以在临床上很不容易,问症要详细,你不问他,怎么知道吃大青龙汤了?我们个人治病当然心里面明白了,旁人治的病赶上这个时候找你来(接着治疗)了,你不详细问就不行。
脉实和脉虚是个对比,脉实,实而有力,就是脉跳动也有力,为之脉实,跳动无力的则为脉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