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212.伤寒若…

伤寒论第212条

恽铁樵
恽铁樵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原注:一云顺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成本“止”前脱 “则”字。“晡”后“所”字,《玉函》作“时”。“摸床”,《玉函》作“撮空”,《脉经》作“妄撮”,庞氏亦作“妄撮”。注云:常见有此撮空候,故改之。“惕而”,《玉函》《脉经》作“怵惕”。《脉经》“谵语”后无“者”字,“是五六日”后无“上”字。

汪琥云:此条举谵语之势重者而言。伤寒若吐、若下后,津液亡而邪未尽去,是为不解。邪热内结,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此为可下之时。日晡所发潮热者,腑实燥甚,故当其王时发潮热也。不恶寒者,表证罢也。独语者,即谵语也,乃阳明腑实,而妄见妄闻,病剧则不识人。剧者,甚也。热气甚大,昏冒正气,故不识人。循衣摸床者,阳热偏胜,而躁动于手也。惕而不安者,胃热冲膈,必神为之不宁也。又胃热甚,而气上逆则喘,今者喘虽微而直视,直视则邪干脏矣,故其死生之际,须于脉候决之。《后条辨》云:以上见证,莫非阳亢阴绝,孤阳无依,而扰乱之象,弦涩皆阴脉,脉弦者为阴未绝,犹带长养,故可生。脉涩者为阴绝,已成涸竭,以故云死。其热邪微,而未至于剧者,但发潮热谵语,宜以大承气汤,下胃中实热,肠中燥结。一服利,止后服者,盖大承气虽能抑阳通阴,若利而再服,恐下多反亡其阴,必至危殆,可不禁之。

钱璜云:伤寒法当先汗,此但曰若吐若下后不解,明是当汗不汗,而误吐误下,以致外邪内陷而不解也。

柯韵伯云:如见鬼状独语,与郑声谵语不同。潮热不恶寒,不大便,是可下证。目直视不识人,循衣摸床等症,是日晡发热时事,不发热自安,故勿竟断为死症。凡直视谵语,喘满者死,此微喘而不满也。

《伤寒准绳》:赵嗣真云:此段当分作三截看。自“伤寒”云云,止“如见鬼状”,为上一截,是将潮热谵语,不恶寒不大便,对为现证。下文又分作一截,以辨剧者、微者之殊。微者但发热谵语,“但”字为义,以发热谵语之外,别无他证。又云:弦者阳也,涩者阴也,阳病见阴脉者生。在仲景法中,弦涩者属阴,不属阳,得无疑乎?《金鉴》曰:今观本文内,“脉弦者生”之“弦”字,当是“滑”字,若是“弦”字,弦为阴负之脉,岂有必生之理?惟滑脉为阳,始有生理。滑者通,涩者塞,凡物理皆以通为生,塞为死。玩后条“脉滑而疾者小承气主之,脉微涩者里虚为难治”,益见其误。

丹波元简云:按,《辨脉》以弦为阴脉,故《金鉴》依赵氏之言,有此说。然而弦与滑,字形音韵迥别,决无相误之理,汪注原于成氏为允当,不复容他议也。弦义,详予所著《脉学辑要》。

《本事方》曰:有人病伤寒,大便不利,日晡发潮热,手循衣缝,两手撮空,直见喘急,更数医矣,见之皆走,此诚恶候,得之者十中九死。仲景虽有证而无法,但云脉弦者生,涩者死,已经吐下,难以下药,谩且救之。若大便得通而脉弦者,庶可治也,与小承气汤一服,而大便利,诸疾渐退,脉且微弦,半月愈。予尝观钱仲阳《小儿直诀》云:手寻衣领,及捻物者,肝热也。此证在《玉函》列于阳明部,盖阳明者胃也,肝有热邪,淫于胃经,故以承气泻之,且得弦脉,则肝平而胃不受克,此所谓有生之理。读仲景论,不能博通诸医书,以发明其隐奥,吾未之见也。

张氏《直解》曰:丁巳秋,予治一妇人,伤寒九日,发狂面白,谵语不识人,循衣摸床,口目瞤动,肌肉抽搐,遍身手足尽冷,六脉皆脱,死证悉具,诸医皆辞不治。予因审视良久,闻其声重而且长,句句有力,乃曰:此阳明内实,热郁于内,故令脉不通,非脱也。若真元败绝而脉脱,必气息奄奄,不久即死,安得有如许气力,大呼疾声,久而不绝乎?遂用大承气汤启齿而下,夜间解黑粪满床,脉出身热神清,舌燥而黑,更服小陷胸汤,二剂而愈。因思此症大类四逆,若误投之立死,硝、黄固不可以误投,参、附又岂可以轻试也哉?

《金鉴》曰:循衣摸床,危恶之候也,大抵此证,多生于汗、吐、下后,阳气大虚,精神失守。经曰:四肢,诸阳之本也。阳虚,故四肢扰乱,失所倚也,以独参汤救之,汗多者以参芪汤,厥冷者以参附汤治之,愈者不少,不可概谓“阳极阴竭”也。

铁樵按:此节各注颇详。《本事方》:弦脉,从《小儿直诀》悟出。《直解》:辨证以声为据,皆古人不吝以金针度人处。余治吴小姐案,脉与舌均不可见,专就动静上定承气证,亦与《直解》同一蹊径,皆宜潜玩合参。丹波氏《脉学辑要》,余无其书,大约不过如景岳《脉神章》。鄙意脉弦、脉涩,与前章之脉短,皆不必泥,当以有胃无胃为辨。所谓胃,即一“圆”字,已详《脉学讲义》。病人之脉,决不能如平人之和,第略有圆意,即是有胃,知其生气尚在也。

上一章:陈修园·伤寒论第212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