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不可与之,成本脱 “可”字,《玉函》作“勿与之”。此有燥屎也,成本无“也”字。转失气,《玉函》并作“转矢气”。其后发热,《玉函》作“其后发潮热”。周本、钱本“失”作“矢”。《千金》后二“转矢气”作“转气”。
成无己云:潮热者实,得大便微硬者,便可攻之。若不硬者,则热未成实,虽有潮热,亦未可攻。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当先与小承气赜《正脉》《全书》作” 渍”,汪校作” 探”。之。如有燥屎,小承气汤药势缓,不能宣泄,必转气下失。若不转失气,是胃中无燥屎,但肠间少硬尔,止初头硬,后必溏,攻之则虚其胃气,致腹胀满不能食也。胃中干燥,则欲饮水,水入胃中,虚寒相搏,气逆其哕。其后却发热者,则热气乘虚,还复聚于胃中,胃燥得热,必大便复硬,而少与小承气汤微利,与《全书》作“以”和之。故以重云不转失气、不可攻内,慎之至也。
程知云:上条曰“外欲解可攻里”,曰“外未解未可与承气”,曰“可与小承气,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此条曰“可与”,曰“不可与”,曰“乃可攻之”“不可攻之”,曰“少与小承气”,曰“以小承气和之”“慎不可攻”,多少商量慎重之意。故惟手足濈然汗出,大便燥硬者,始主之以大承气,若小承气,犹是微和胃气之法也。
汪琥云:转失气,则知其人大便已硬,肠胃中燥热亢甚,故其气不外宣,时转而下。不转矢气,则肠胃中虽有热,而渗孔未至于燥,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也。
钱璜云:“其后发热”句,当从“不转矢气”句落下为是,观末句复云“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则前后照应显然矣。而注家谓攻后重复发热,胃热至此方炽,此必无之事,下笔详慎,智虑周密者,当不应若是。
魏荔彤云:“欲饮水者”以下,细玩原文,明系另起一头脑,而注家含混,故文离愈甚。
舒驰远云:按:此条原文,止在“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文意已毕,其下数句,平空插入,亦后人之误。
丹波元简云:按虚变为实,寒转为热,岂是必无之事?发热即言潮热,《玉函》可证。成氏顺文注释,却觉允当。
又云:按转失气,《伤寒直格》谓“动转失泄之气也”,为是。《条辨》曰:黄氏曰:矢,《汉书》作“屎”,古“屎”“矢”通,失传写误。《续医说》:《医学全书》曰:是下焦泄气,俗云去屁也。考之《篇韵》,“屎”“矢”通用,窃恐传写之误,“矢”为“失”耳,宜从“转矢气”为是,且文理颇顺。若以“失”字,则于义为难训矣。舒氏云:按“矢气”二字,从前书中皆云“失气”,此误也,缘“矢”字误写出头耳。盖“矢”与“屎”同,矢气者屁,乃矢之气也。且“失”字之上,无“转”字之理,转乃转运也,以其气由转运而出,若果失下,夫何转之有?确为“矢”字无疑。然考《内经》有“失气语”“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之类是也,乃改作“矢”者,却凿矣。
兼云:或问《伤寒论》中,所言转失气者,未审其气如何,若非腹中雷鸣滚动,转失气也。予曰:不然。凡泄泻之人,不能泻气,惟腹中雷鸣滚动而已。然滚动者,水势奔流则声响,泄气者,失气下趋而为鼓泻,空虚则声响,充实则气泄,故腹滚与泄气,为不同耳。其转失气,先硬后溏者,而气犹不能转也,况大便不实者乎。
黄仲理曰:作五段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