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189.阳明中…

伤寒论第189条

刘渡舟
刘渡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解析】本条论述阳明经腑同病时,不能下之太早的道理。

阳明中风乃为阳邪所伤,而与伤寒不同。阳邪伤人则易于化热而见阳明经腑同病。阳明在经之邪不解,故见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阳明之脉浮紧与太阳之脉浮紧不同。太阳脉浮主表、紧为寒,即风寒伤于体表的脉象;而阳明脉浮表示在经之邪不解,紧主里实,即阳明经腑俱病之脉,故其人必大便秘结。阳明经腑俱病,应先解其表,后攻其里,或者表里两解。倘若以其有腹满微喘、大便秘结之里证,而忽视寒热脉浮之表证,急不可待地先用泻下之法,则为下之太早。下之太早,则使在经之邪乘机内陷聚集于里,而使病情加重。热更盛,里益实,故腹满不解;热盛津伤,则小便难。

有的注家认为本条是三阳合病,即发热恶寒,脉浮紧为太阳病;口苦咽干为少阳病;腹满微喘为阳明病。虽对病证的解释有所不同,但对不能过早使用下法的认识还是一致的。

发汗与泻下是两种不同的治法。病在太阳之表宜汗;病在阳明之里宜下。前人谓:伤寒下不厌迟,汗不厌早,是根据伤寒病的特点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说明及时解除表邪,使之不至于内传故要早发汗,而当有表邪存在时,或里犹未成实,则又不宜早下,以防引邪入里或伤害脾胃之阳而生他变。

上一章:任应秋·伤寒论第189条
下一章:胡希恕·伤寒论第189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