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金镜内台方…

发汗后

许宏
许宏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求饮水者,少与之饮,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多,必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其气,后自愈。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发汗后,病不解,腹满痛者,可下之。不恶寒,但恶热者,实也,与调胃承气汤。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姜夏汤主之。

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宜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发汗后,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附汤。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新加汤主之。

发汗后,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于寒湿中求之。

发汗后,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食,此名阴阳交,死不治也。

疑问

问曰:脉浮者可发汗,此正法也。或一手脉浮,一手脉沉,何以处之?

答曰:左手脉浮者为外邪,宜发汗则愈。右手脉沉者,为气病,为脾虚,不可发汗也。独脉浮而咳嗽者,为外感风邪也,宜微取汗。

问曰:脉与证全在表者,方可发汗,何以辨之?

答曰:脉浮或浮紧、浮缓、浮数,皆为表脉。恶寒、恶风,头体痛发热者,皆为表证也。若脉证相同,发汗无疑。若脉证不同,便须消息取用也。

问曰: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何也?

答曰:脉沉实者,为阳盛,宜下之,不可汗。脉浮盛者,为阴盛,宜汗不宜下。更以外证参之者,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恶热不恶寒,烦渴饮水,腹硬而痛,此皆为阳盛,若此下之则愈,汗之必死也。

问曰:有此阳盛之证,或又兼有表证未尽,何如?

答曰:先解其表,后攻其里,此正法也。

问曰:《内经》云,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以此较之,何得相反也?

答曰:此以浮为阳,沉为阴,取用其义,非伤寒之法也。若以汗下之用,正相反耳,不可凭也。

问曰:有不可汗者,何如?

答曰:张氏有不可汗者二十余条,详见《内台金镜》方法,此不复录。

专题:金镜内台方议
来源:《金镜内台方议》
上一章:议用芍药
下一章: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二十一)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