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166.病如桂…

伤寒论第166条

胡希恕
胡希恕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

一分(熬黄)

赤小豆

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桂枝证指哪一方面呢?就是指的气上冲。所以桂枝汤主要治气上冲。

“寸脉微浮”,病在上,寸脉也浮,咱们讲“脉促者,表未解也”。结胸寸脉也浮,病在上。那么(本条)这个也是,(本条)这个“寸脉微浮”,对照桂枝汤讲,(本条)它形似桂枝汤。桂枝汤证寸脉必浮,同时气上冲。但(本条瓜蒂散)与桂枝汤似是而非,桂枝汤证是太阳病,头部一定有头项强痛,(而本条瓜蒂散)这个“头不痛、项不强”。那么这个病是什么病呢?底下就解释了。

“胸中痞硬”,病在胸中,“胸中痞”可以理解,“硬”不好理解,反正就是胸憋得厉害,胸有肋骨,怎么能摸着它硬啊?当然(其实只能)在心下摸,心下这块儿可能也硬,换言之,水往上攻得厉害,感觉胸憋闷得厉害,按着心下这个地方也可以硬。

“气上冲咽喉”,感觉气往上冲得厉害,所以说“证如桂枝汤证”。

“不得息者”,以至于呼吸都困难。呼吸困难有两方面问题:一个是胸中痞硬;一个是气上冲咽喉的,这么两方面造成的。胸中痞相当甚,也呼吸困难;另一个“气上冲”,堵着咽喉,也影响不得息。这说明什么问题呀?病由下往上,就要想吐,(但又)不得吐。所以此人此时必然有愠愠欲吐,要吐而不得吐。所以,底下下个断语“此为胸有寒也”。这个寒指着水饮说的,就是水饮要从上边出去。

“当吐之,宜瓜蒂散”。所以中医治病,辨证很有道理。

他是要用吐剂,全是打算吐,这个病往上来,这是个病机嘛,咱们讲病机,这正是个病机,就是在生理机能上有这种机制,想要从口腔把它吐出来。但自然良能达不到,要吐而不得吐,所以胸中也痞硬,气感觉往上冲而致不得息。这个(情况)用吐法,是最适应病机了,所以用瓜蒂散。

瓜蒂这个药,它是苦寒祛水的药,所以它也治浮肿,它是苦寒的,它有涌吐的作用。它祛水有吐、下(两个方面用途),(能治)上面吐,这个药也能催水于下,但主要是涌吐。赤小豆也祛湿,与苦寒药搁在一起,它(赤小豆)也有养正的作用。

那么这两味药,“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捣成药面子,把它调匀,“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把豆豉用碗,七分满、八分满这样子,把它煮成稀粥的样子。“去滓”,然后澄出去,把滓子不要,“取汁和散”,用豆豉的汁合面儿药,“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要是不吐,把面子药再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所以吐也最伤人不过了。

我们看看这一节,它用豆豉,豆豉它是解烦,心中温温欲吐也烦,它并不是个吐剂,不吐者少少加,叫加面药。我们讲的栀子豉汤,注家看有香豉,也说它吐,栀子豉汤不是吐的,就从这儿他是弄错了,他(有的注家)看这个方子(瓜蒂散)里头有香豉,在栀子豉汤里也有豉,他一看这也是吐药。所以咱们前面讲的栀子豉汤,在临床上我一直常常用,没吐过一回,它不吐,它就治虚烦,心中懊☒。这个方药他(有的注家)看用香豉了,所以他说助吐,不是的。

上一章:刘渡舟·伤寒论第166条
下一章:曹颖甫·伤寒论第166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