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158.伤寒中…

伤寒论第158条

任应秋
任应秋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汤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校勘】《外台秘要》:“谷”字上有“水”字。《玉函经》《脉经》:“心烦”作“而烦”。《外台秘要》:“不得安”作“不能得安”。《脉经》《千金翼方》:“谓”作“为”;“复”字下有“重”字;“使鞕也”作“使之坚”。《外台秘要》《玉函经》:亦有“之”字。

甘草泻心汤方。《外台秘要》:干姜作“二两”;半夏“洗”字下有“去滑”两字;又云:“一方有人参三两”。

【句释】“谷不化”,即消化力减退的意思。

【串解】《医宗金鉴》云:“毋论伤寒中风,表未解,总不当下,医反下之,或成痞,或作利,今其人以误下之故,下利日数十行,水谷不化,腹中雷鸣,是邪乘里虚而利也,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是邪陷胸,中虚而上逆也,似此痞、利,表里兼病,法当用桂枝加人参汤两解之,医惟以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可见此痞非热结,亦非寒结,乃乘误下中虚,而邪气上逆,阳陷阴凝之痞也,故以甘草泻心汤,以缓其急,而和其中也。”

所谓邪陷中虚上逆,邪气上逆,阳陷阴凝等名词,统是指胃扩张和胃肠炎的病变,也就是胃肠机能衰减,炎症蔓延的机转,都是由于一再错误地用泻下剂造成的。

【语译】患伤寒或中风的太阳表证,不用发汗法解表,而错误地用泻下剂,便弄得腹泻不止,一天拉数十次,胃肠的消化和吸收作用都大为减退,以致肠道里有水响声,胃腔亦扩张而胀满,作干呕,烦躁不安。如只见到胃部胀满,便以为是“胃家实”的阳明证,再用泻下剂,胃部便愈是扩张而胀满,要知道这并不是阳明热结证,而是胃机能衰减,食物发酵分解而成的气体在胃里增大了容积,致胃腔扩张而痞硬的缘故,这时用甘草泻心汤的缓急和中剂最好。

【释方】《医宗金鉴》云:“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也,用甘草、大枣之甘,补中之虚,缓中之急,半夏之辛,降逆止呕,芩、连之寒,泻阳陷之痞热,干姜之热,散阴凝之痞塞,缓中降逆,泻痞除烦,寒热并用也。”

林亿说应加“人参”,亦有至理,不仅《金匮要略》狐惑篇有“人参三两”是铁证,在临床经验上,人参确有振奋胃机能,缓解虚性痞满的作用。

上一章:张仲景·伤寒论第158条
下一章:刘渡舟·伤寒论第158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