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141条讲过用五苓散(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灌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这条是讲五苓散治水热聚于胃,是跟大陷胸汤、文蛤散、小陷胸汤做比较。
本条所讲五苓散是跟泻心汤做比较。“本以下之,故心下痞”,本来是因为误下,“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131条)”,所以心下痞。心下痞给泻心汤应该能治好,“与泻心汤。痞不解……”,给了泻心汤但痞证还不好,那是因为药不对症。这个痞不应该用泻心汤治,“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渴、小便不利、口还燥烦,应该用什么治呢?用五苓散治。
为什么反复提五苓散呢?因为五苓散证也有心下痞的症状。“水入则吐(74条)”,水到了胃里患者就吐,水在胃里满了,心下痞不痞啊?当然就痞。这个痞属于水热相聚于胃的痞,跟小陷胸汤已经比较过,再跟其他痞证(如热痞、水痞、气痞、寒热错杂痞等)比较一下。
五苓散证的痞是水痞。结胸之痞那是水热相结、水热相聚的痞;泻心汤之痞那是或热痞或寒热错杂痞满。五苓散证的这个痞属于什么痞?属于水有痞证。
从这一条里我们能看出什么来呢?能看出五苓散有痞证。口渴、小便不利、心下痞,这是五苓散证。学习《伤寒论》,我的经验是每一条主要的意思能抓住就行,并不太繁杂。像这一条就是抓住五苓散有痞证,它是属于水痞,不是气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