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155.心下痞…

伤寒论第155条

刘渡舟
刘渡舟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解析】本条承上条论述热痞兼表阳虚的证治。

这里的“心下痞”即指上文的“热痞”。本为热痞,复见恶寒汗出,说明不仅里有热,而且表阳亦虚。卫阳原出于下焦,根源于肾,经上焦开发,以温分肉,肥腠理,熏肌肤,司开合,卫外而为固。今卫阳虚,温煦失职,故恶寒时而又汗出。文中不言心烦诸证,而突出恶寒汗出,并且恶寒在前,汗出在后,这除了有所省略之外,正反映了本证的重点是卫阳虚衰。由于卫出下焦,本源于肾,乃肾阳所化生,故肾阳之虚已意在言外。阳虚则生外寒,据此而称本证为上热下寒的“寒热痞”亦无不可。治用附子泻心汤扶阳固表消痞,为寒热并用之法。

附子泻心汤由附子、大黄、黄连、黄芩四药组成。专煎附子,取其味厚,意在温肾阳以固表,另渍三黄,取其气薄,意在清心胃以消痞。一温阳,一清热,然温阳为主,清热为次,寒热并用,使阴阳调和,则诸证自愈。可谓是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效各奏。

这种寒热错杂之证,对初学者往往不易理解,为什么会形成上热下寒的心下痞呢?其原因大致有两方面的可能。其一,凡是上热的,往往容易导致下寒,这是因为人体内的阴阳是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在上之阳气被郁而不能下达,则必然导致下焦的阳气不足而生内寒;其二,是有的患者素体肾阳虚衰,又患了心下热痞。由于中焦气机痞塞,阴阳上下不调,而致寒热错杂。总之不论是哪种原因所引起,均与阴阳升降失常有关。

曾治一男性肝炎病患者,突出的表现为口干特甚。始用玉竹、生地、麦冬、沙参、冰糖等滋益阴液之品不效,后加石膏、知母清热生津之药仍未收功。又经细察详问,其证尚有寐差、多梦、舌尖偏红等,遂断为阴阳失调、水火失济之证,疏予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以泻南补北、交通心肾,而取得满意疗效。此例虽非寒热痞证,但很能说明阴阳平衡,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道理,及其对人体机能活动的重要意义。

专题: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来源:《伤寒论诠解》
上一章:任应秋·伤寒论第155条
下一章:胡希恕·伤寒论第155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