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干呕短气,《玉函》作“呕即短气”。《玉函》无“汗出不恶寒者”六字。《玉函》《脉经》《千金翼》“此”后有“为”字。
柯韵伯云:中风、下利、呕逆,本葛根加半夏证,若表既解,而水气淫溢,不用十枣攻之,胃气大虚,后难为力矣。然下利呕逆,固为里症,而本于中风,不可不细审其表也。若其人漐漐汗出,似乎表证,然发作有时,则病不在表矣。头痛是表证,然既不恶寒,又不发热,但心下痞硬而满,胁下牵引而痛,是心下水气泛溢,上攻于脑而头痛也。与“伤寒不大便六七日而头痛,与承气汤”同。干呕汗出为在表,然而汗出而有时,更不恶寒,干呕而短气,为里症也明矣。此可以见表之风邪已解,而里之水气不和也。然诸水气为患,或喘或渴,或噎或悸,或烦,或利而不吐,或吐而不利,或吐利而无汗。此则外走皮毛而汗出,上走咽喉而呕逆,下走肠胃而下利,浩浩莫御,非得利水之峻剂,以直折之,中气不支矣。此十枣之剂,与五苓、青龙、泻心等法悬殊矣。
丹波元简云:《金鉴》云:“下利”之“下”当是“不”字,“发作”之“作”字,当是“热”字。汪氏云:“头痛”二字,当在“发作有时”之前。二说并非也。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柯韵伯云:头痛短气,心腹胁下,皆痞硬满痛,是水邪尚留结于中,三焦升降之气拒隔而难通也。表邪已罢,非汗散所宜;里邪充斥,又非渗泄之品所能治。非选利水之至锐者,以直折之,中气不支,亡可立待矣。甘遂、芫花、大戟,皆辛苦气寒,而秉性最毒,并举而任之,气同味合,相须相济,决渎而大下,一举而水患可平矣。然邪之所凑,其气已虚,而毒药攻邪,脾胃必弱,使无健脾调胃之品主宰其间,邪气尽而元气亦随之尽,故选枣之大肥者为君,预培脾土之虚,且制水势之横,又和诸药之毒,既不使邪气之盛而不制,又不使元气之虚而不支,此仲景立方之尽善也。张子和制浚川、禹功、神祐等方,治水肿痰饮,而不知君补剂以护本,但知用毒药以攻邪,所以善全者鲜。
方有执云:羸,瘦劣也。糜粥,取糜烂过熟,易化而有能补之意。
吴仪洛云:一钱匕者,匕者,匙也,谓钱大之匙也。
《千金》云:钱匕者,以大钱上全抄之。若云半钱匕者,则是一钱抄取一边尔。并用五铢钱也。
《金匮要略》:病悬饮者,此汤主之。又咳家其脉弦,为有水,此汤主之。又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此汤。
《外台秘要》:《深师》朱雀汤,疗久病癖饮,停痰不消,在胸膈上液液,时头眩痛苦挛,眼暗,身体手足十指甲尽黄,亦疗胁下支满,饮辄引胁下痛。即本方, 用甘遂、芫花各一分, 大戟三分, 大枣十二枚。
《圣济总录》:三圣散,治久病饮癖停痰,及胁满支饮,辄引胸下痛。即本方。
汪氏云:陈无择《三因方》,以十枣汤药为末,用枣肉和丸,以治水气,四肢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通,盖善变通者也。
《医学纲目》:昔杜壬问孙兆曰:十枣汤,毕竟治甚病?孙曰:治太阳中风,表解里未和。杜曰:何以知里未和?孙曰:头痛,心下痞满,胁下痛,干呕汗出,此知里未和也。杜曰:公但言病症,而所以里未和之故,要紧总未言也。孙曰:某尝于此未决,愿闻开谕。杜曰:里未和者,盖痰与燥气壅于中焦,故头痛干呕。短气汗出,是痰膈也,非十枣汤不治。但此汤不得轻用,恐损人于倏忽,用药者慎之。
《宣明论》:此汤,兼下水肿腹胀,并酒食积,肠垢积滞,痃癖坚积,蓄热暴痛,疟气久不已;或表之正气与邪热并甚于里,热极似阴,反寒战,表气入里,阳厥极深,脉微而绝,并风热燥甚,结于下焦,大小便不通,实热腰痛,及小儿热结,乳癖积热,作发风潮搐,斑疹热毒,不能了绝者。
又云:芫花,慢火炒变色。仲景乡语,云“炒”作“熬”。下凡言“熬”者,皆干炒也。按杨雄《方言》云: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即其义也。
《嘉定县志》:唐杲,字德明,善医。太仓武指挥妻,起立如常,卧则气绝欲死。杲言是为悬饮,饮在喉间,坐之则坠,故无害,卧则壅塞诸窍,不得出入,而欲死也。投以十枣汤而平。
《医学六要》:一人饮茶过度,且多愤懑,腹中常辘辘有声,秋来发热寒似疟,以十枣汤料,黑豆煮晒干,研末,枣肉和丸,芥子大,而以枣汤下之。初服五分,不动,又治五分,无何腹痛甚,以大枣汤饮,大便五六行,皆溏粪无水。时盖晡时也,夜半乃大下数斗积水,而疾平。当其下时,瞑眩特甚,手足厥冷,绝而复苏,举家号泣,咸咎药峻,嗟乎!药可轻哉?
《方脉正宗》:治五种饮证,芫花醋煮,大戟醋煮,甘遂童便煮,三处煮过,各等分,焙干为末,每服二钱,大枣十枚,煎汤调下。出《本草汇言》。
《直指方》:治小瘤方,先用甘草煎膏,笔蘸妆瘤四围,干而复妆,凡三次。后以大戟、芫花、甘遂等为细末,米醋调,别笔妆敷其中,不得近着甘草处。次日缩小,又以甘草膏妆小晕三次,中间仍用大戟、芫花、甘遂如前,自然焦缩。
《活人书》:用此汤,合下不下,令人胀满,通身浮肿而死。
铁樵按:大戟、芫花,可以治水肿,甘遂用以除积聚。若伤寒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里未和,乃病之小者,而用此大方,不伦极矣。且此方方后无分量,仅云三味等分,服一钱匕。既服药末,当云散,不可谓汤。抑此三味药,决不等分。如其等分,大戟、芫花等于未用,大戟、芫花与甘遂轻重不侔。吾治水肿,大戟、芫花皆用一钱至钱半,甘遂仅用一分。所以知此者,吾曾自服故也。江南医生故无敢用此者,不知四川、广东,曾有用此者否。屡见四川、广东医生之方,姜、萸、附、桂,少则三钱,多至一两,细辛、川椒,亦有用至二三钱者,病人服此等方药,并不即死,但神色异常,莫名病状。吾曾见有形与神离,大有精气已去,其魄独居之雅。是暂时不死,终竟必死而已。更不得以不死为借口,况伤寒太阳中风,表解里不和,而用十枣,能否暂时不死,尚在未可知之数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