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此是少阳提纲。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属火,纯寒纯湿,阴邪不能侵犯,惟兼阳邪,乃能犯之,故伤寒必待五六日后,寒邪微解,方见此证。若中风,则不杂阴邪,故可直中,不待五六日也。是证内挟水气与小青龙同,惟邪在太少之各异耳。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见一证便是,指或字以上诸证言。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此言病因藏府相连,其痛必下,明指肝胆言。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与小柴胡汤主之。提纲中不言脉,此曰阳脉涩,阴脉弦,后曰脉弦细,又曰脉沉细,脉沉紧。合数条体认,少阳之脉自得,先与小建中汤者,恐邪未尽传少阳也。
本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服柴胡汤己,渴者属阳明也,依法治之。
脉沉紧不细,从太阳转入少阳,未经吐下,故得此脉。既见柴胡证,自然用柴胡汤和解。然脉沉紧不细,非少阳本脉,既可转入少阳,即可转入阳明。若服柴胡汤己渴者,又属阳明,不可泥于柴胡之治。二节本是一条,不可拆开。若止云服柴胡汤而渴者,未必即是阳明,不见柴胡汤,去半夏加栝蒌根倍人参一方亦治渴也。
伤寒脉弦细,头痛有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脉弦细极似少阴然,考《内经》少阴之脉,不上头,故以头痛认少阳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此二节论少阳之禁。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者,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依法治之。
此为坏病句,己递入治误条。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未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复与柴胡汤,下文柴胡桂姜汤、柴胡龙牡汤皆是,不必小柴胡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伤寒五六日,己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胸满微结,大似结胸。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大似五苓。全不见柴胡证,惟头汗,JL烦,往来寒热,为柴胡证之未罢者也。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此误下少阳,伤其枢机者。惟胸满烦三字见,少阳证未罢。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此湿热证系在太阴,而貌似少阳者。其系在太阴证据,未下时于脉迟上见,既下后于身黄上见,其貌似少阳,处在胁下满痛一证,恐人误认少阳,故辨之。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肺俞在大椎下第三节,肝俞第五节去中行一寸半足太阳经穴。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其人烦心,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刺期门。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汤主之。
《伤寒论读》少阳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