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杂病论…

通论

黄竹斋
黄竹斋

凡读是书者,须知仲景以伤寒名论之意。《素问》热论云: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仲景命名之义,盖本于此。王启玄曰:伤,谓触冒也

(《素问》刺志论注)

。程郊倩曰:伤寒有五之寒字,则只当得一邪字看。管象黄曰:寒,天地之一气。伤寒者,举一以名书,犹鲁史错举四时而名春秋也

(《吴医汇讲》。张子和曰:春之温病、夏之暑病、秋之疟及痢、冬之寒气及咳嗽,皆四时不正之气也,总名之曰伤寒)

。是则伤寒者,外感证之总名。下五者,外感病之分证也。伤寒论者,乃各种伤寒之总论,非专论伤寒而不论风、湿、暑、温也。夫天气始于冬至而一阳初动,寒于是乎始来,故小寒、大寒居春之首。举此以名论,而一岁四时六气百病,无不赅括其中矣。仲景本论三阳三阴之名称、次序,虽同于《素问》热论,而义旨迥殊。盖《内经》以手足、表里、经络、筋肉,分为三阳三阴十二部属配合脏腑,此专为针灸取穴而发。与仲景书以汤液治病所言之三阳三阴,不可作一例看。

(《莫氏研经言》:伤寒所列六经,与《素问》热病论不同。热病论依气行之脉络言,故所著证与《灵枢》经脉篇义合。《伤寒论》依邪入之次序言,故所著证与《灵枢》经脉篇义不合)

。且仲景论中,原无六经词语,六经二字,出于后世注家。今以本论证之自明。如太阳篇,曰太阳之为病、曰太阳证、曰阳明证、曰少阳证、曰太阳受之、曰转系阳明、曰系在太阴,皆曷尝言手足经哉。惟用针灸时,云手足阴阳则本乎《内经》耳。又太阳篇所云,若欲作再经者之经,是泛指经络言,非如注家传经之说也。自废安常、朱肱引《素问》热论六经以诠释本论,其后注家沿袭,又造出传足不传手之呓说,使仲景以三阳三阴钤百病之本皆,晦昧者千七百余年。中惟方中行稍有见地,而语焉不详。余自弱冠始读《伤寒论》,观诸家所注,即疑其不是仲景本意。迨后见西哲生理学书,以人身气质功用分为三系统。于是恍然觉悟,乃撰三阳三阴提纲六篇。于民国丁未岁,会通《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一贯,撰成《伤寒杂病论新释》十六卷。其后又采摭宋、元、明、清数十家注之精华,撰《伤寒杂病论集注》十八卷,于民国二十四年三次印行。今又十余年矣,益觉其说的确不易。兹特载卷首,以破千古之惑,籍以为读本论者之关键。

方中行曰:《伤寒论》六经之经,与经络之经不同。六经者,犹儒家六经之经,犹言部也。部,犹今六部之部。手足之分上下,犹宰职之列左右。圣人之道,三纲五常,百行庶政,六经尽之矣。天下之大,事物之众,六部尽之矣。人身之有,百骸之多,六经尽之矣。

(孙思邈以五脏六腑钤百病,陈无择括之以三因,宋丹溪纲之以气血痰郁,皆未若仲景以六经隐括万病立法之尽美尽善也)

。由此观之,则百病皆可得而原委,而斯道之一贯,不在掌握乎。但六经之于人身无所不该,全在人随处理会。

(方此论非空凿撰出,又非蹈袈前人,全从人身理会而得。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发。惜所著《条辨》未能畅发厥旨,且仍本《内经》手足经脉之说以注本论,为可憾耳。然则此条可谓千载一隙之曙光欤)

。又曰:《灵枢》曰,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正谓此也。若以六经之经齘然直作经络之经看,则不尽道惑误,不可胜言。后世谬讹,盖由乎此。又曰:后人不肯以身体察,只管在纸笔上拗气。譬如水底摸月,形影不知,空自纷纷凿凿,千五百年来举世若说梦,岂不大为可笑。

仲景本论三阳三阴之定义,是将人身部位、质体分为六纲,而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术语识之。

(犹数学家用干支字母以代数也。)

三阳标识其部位,

(阳虚而无形,以标识其部位。皮肤之表曰太阳,肠之里曰阳明,躯壳之内脏腑之外曰少阳。)

三阴标识其质体。

(阴实而有形,以标识其质体。筋肉脂肪为太阴,经络血液为少阴,神经脑髄为厥阴。)

立此六经以名篇,而辨其病证治法焉。所谓太阳者,躯壳表面部位之术语。

(以其部位居身之表,面积最大,全部皆受日光,故曰太阳。)

凡六淫之邪从皮肤中入而病者,其治法皆可求之太阳篇也。

(以太阳部位与天气直接故也。)

阳明者,口腔至肛门,肠胃表面部位之术语。

(以其部位居肠胃之里,为水谷之道路,在身之喑处,谓曰阳明。犹《尔雅》谓十月为阳月之义也。《内经》以两阳合明于前为阳明,乃以经络言,其义与此异,而配属大肠与则相同也。)

凡饮食之邪从口入,而肠胃受病者,其治法皆可求之阳明篇也。

(以阳明部位与食物直接故。)

少阳者,躯壳里脏腑表,腠膜部位之术语,所谓三焦而居半表半里者也。

(以其部位居脏腑表之空隙,而外通九窍,受日光者少,故曰少阳。其配属三焦与《内经》相同也。)

凡外感六淫,邪中太阳,或内伤饮食病于阳明,失治皆可传属少阳。故其治法见于二篇,而少阳篇惟列提纲而已。

(此以少阳病之从简介得者而言,若从鼻吸入之立接病,如瘟疫则异此。)

太阴者,荣养系统之术语。

(以其体积占身中最大之量,故谓曰太阴为血脉神结之所附丽,如地之有土也。)

自阳明部位之里。由淋巴腺传输饮食之精液分布于身体,脂膏肌肉皆其所属也。

(在阳明部位曰乳糜腺,少阳部位曰淋巴腺,太阳部位曰脂肪腺。)

少阴者,血液循环系统之术语。

(其质量次于太阴,故谓曰少阴。)

五脏皆其机器,经络是其道路,而满布于太阳部分之里也。

(肝脾为生血机,心为运血机,肺为吸收氧气排泄血分败质之机,肾为排泄水分败质之机。《内经》以心肾属少阴,与此义合。少阴为太阳之里,故太阳部分无处不有血液也。)

厥阴者,神经系统之术语。

(《内经》云:两阴交尽,故曰厥阴。以经络言,而与此义相通。王启玄注:厥,尽也。盖饮食入胃,其精液初化为太阳所属之乳糜,再化为少阴以属之血液,终化为厥阴所属之精髓。是两阴之化,至此交相尽也。)

脑髓是其中枢,神经为其导线,而司身体之知觉、运动者也。

(在太阳部分者知觉锐敏,能随意运动。在阳明及少阳部分者,除九窍外,皆知觉迟纯,不能随意运动,名曰自和神经。如胃之清化,肠之传滓,肝脾之分泌胆、膵液,心之跳动,肺之呼吸,肾之排尿,皆是也。然在太阳及阳明部位者,有感斯应。而在少阳部位者,则无时或息也。)

三阳部位各分区域,是以汗、下、和解之法不可混施。三阴质体互相附丽,故温、清之法皆可通用。

(津液病求之太阴,血脉病求之少阴,神经病求之厥阴。)

此三阳三阴为人身部位系统之标识术语,而不易之理也。然人身阴阳互丽,表里相通,气血联贯。往往一病而诸证兼见,如太阳篇之二阳、三阳合病、并病是也。若呼吸器与泌溺机关,为血液循环系统之附属排泄机,皆与皮肤之汗管有密切之关系,故其病证附见于太阳、少阴二篇。

(如咳、喘、短气、小便不及自利等证。)

余如生殖器病之见于虚劳及妇人病篇,以另有专论,故六经篇从略。

(热入血室虽生殖器病,然因外感所致,故附列篇中。)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此仲景以穷理尽性之功夫,探阴阳造化之神秘。独辟医学之不二法门者也。三阳三阴之界说明,以之读《伤寒杂病论》,则百病皆可得其源委。直如身在冰壶,腹饮上池矣。

《伤寒论疏义》云:本论所谓三阳三阴,所以标病位也。阳刚阴柔,阳动阴静,阳热阴寒,阳实阴虚,是即常理。凡病属阳、属热、属实者,谓之三阳。属阴、属寒、属虚者,谓之三阴。细而析之,则邪在表而热实者,太阳也;邪在半表半里而热实者,少阳也;邪入胃而热实者,阳明也;又邪在表而虚寒者,少阴也;邪在半表半里而虚寒者,厥阴也;邪入胃而虚寒者,太阴也。惟表热甚则里亦热,故里虽乃热而病未入胃,尚属之太阳。表寒甚则里亦寒,故里虽乃寒而病未入胃,尚属之少阴。少阳与厥阴,共病羁留于半表半里间之名也。阳明与太阴,共邪犯冒之称也,故不论表里、寒热,病总入胃中者,谓之阳明与太阴。盖六病之次,阳则太阳、少阳、阳明;阴则少阴、厥阴、太阴。但阳则动而相传,阴则静而不传。然其传变,则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见《素问》血气形志篇)

。是以太阳虚则是少阴,少阴实则是太阳。少阳虚则是厥阴,厥阴实则是少阳。阳明虚则是太阴,太阴实则是阳明。是乃病传变化之定理,三阳三阴之大略也。

(三阳三阴互为表里,《内经》本就经络而言可借为本论三阳三阴审治之关键。夫表里阴阳,虚则俱虚,实则俱实。此所谓虚者,精气夺也。实者,邪气盛也。仲景列汗、下、和解、攻邪之法于三阳篇者,所以泄三阴之实也。列温气、滋血、固精、救正之法于三阴篇者,所以补三阳之虚也。知此则经篇中正治各法之大旨,可迎刃而解矣。)

朱子论读《大学》法曰:先读《大学》立定纲领,他书皆杂说在里许。又曰:今且熟读《大学》作间架,却以他书填补去。余谓读者于《伤寒杂病论》之六经,亦当如是。朱子评《论语》曰:初入学即读《论语》,其后读尽天下书,不见有一书胜如《论语》者。余于此书,亦云然。孙思邈曰:不知《大》、《易》,不足以言医。盖圣人将天地鬼神之奥,摹画为卦以作《易》。仲景将人身阴阳之理,摹写成文以著论。卦之有六爻,犹身之有六经。六爻之分外内,犹六经之分表里。卦之分三才,犹身之分三部。爻变动则有老少阴阳之四象,犹身失常则寒热虚实之四证。其以阴阳为变化之本源,所以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言五行而不泥其迹,言运气而不拘于墟。所谓洁静精微者,正相同也。

陈修园曰:《内经》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素问》阴阳离合论。)

此数语,为审证施治之大关键。

(此六句,《内经》原论经脉之不得相失,陈氏取为本论六经审证施治之大关键。至其所以然则引而未发,今以生理学释之。盖皮肤排泄体中废质从汗腺出,主出而不内,故太阳为开。肠胃吸收饮食精液以养身,主内而不出,故阳明为阖。三焦、腠理为通会元真之处,津液转输之道,其气往来上下流通,故少阳为枢。肌肉居身之表,其淋巴腺为胃行其津液散布于外,故太阴为开。精髓居身之里,神经受外界感触传达于脑,故厥阴为阖。血脉行外以充肌温体,行内以化精成髄,内外周流,循环不息,故少阴为枢。六者当开不开,或发泄太过;当阖不阖,或闭塞不通。此汗、下、和解、温、清之治法所由主也。)

陈修园曰:六气之本标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今汇《内经》之要论,详释以阐其藴。《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王启玄曰:观五星之东转,则地体左行之理,照然可知也。丽,著也。

(有形之物,未有不依据物而得全者也。)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王启玄曰:大气,谓造化之气,任持太虚者也。所以太虚不屈,地久天长者,盖由选化之气任持之也。此节与书考灵曜地有四游之说,皆吾国三代时圣哲之遗说,证以近世学理而精确不易者也。)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化生也。

(陈修园:此言六气之游行于天地上之间也。风、寒、暑、湿、燥、火,在天为无形之气也。干、蒸、动、润、坚、温,在地有形之征也。天包乎地,是以在天之上,在泉之下,在地之中,八极之外,六合之内,无所不至。盖言太虚之气,不惟包乎地之外,而通贯乎地之中也。寒水在下,而风从地水中生,故风寒在下。燥乃乾金之气,热乃太阳之火,故燥热在上。土位中央,故湿气在中。火乃太阳中之元阳,故游行于下之间。《易》曰: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寒热往来而六者之气皆入于地中,故令有形之地受无形之气而化生万物也。此节于《易》传相发明,言天地间以六元之气为生化之本,犹乾坤退位而六子用事之义也。)

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地气有所偏胜,则生六者之变。夫天地之气本是一元,由动静而分阴阳,阴阳配合而生六子。盖地球运行于太虚之中,绕日周转,其两极之端偏指于一定之方向而不变。故一岁之间,地面各处之阴阳消息,逐时不同。此春、夏、秋、冬四时之所由成,而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之所由生也。以一处言,则六气迭胜于一岁。以大地言,则六气分旺于各方。)

天元纪大论云: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王启玄曰:三阴三阳为标,寒、暑、燥、湿、风、火为本,故云所谓本也。天真元气分为六化,以统坤元生成之用。征其应用则六化不同,本其所生则正是真元之一气,故曰六元也。此节本意虽言天运,而与人身气化之理实相通。盖人身三阳三阴为天六元之气所化生,故六气为本而三阴三阳为标。本,谓根也。标,谓末也。气本无形,假标以见其用尔。厥阴之用事风气主之,盖天地动植之生活全赖乎风,而风之原生于寒热之调剂。而人身之知觉运动胥由斯起,故风之性兼寒热,由厥利之有二候可征也。少阴之用事热气主之,以体温生于血液之运化言也。太阴之功用曰湿,以淋巴腺之输液言也。少阳之功用曰火,以三焦之气化非火不行,而腠泄通畅津液蒸腾,皆火气主之也。阳阴之用事燥气主之,谓饮食乳糜经肠而成糟粕也。太阳之功川寒气主之,以皮肤宫职在吸收寒气以调和身内之温度也。此六气所以为人身生命之本,而三阳三阴之主也。常人六气和平则无疾病,若六元之中有一偏胜则气失其平而为病矣。六元正纪大论云: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水闭跗肿,此皆气化太过而为病也。)

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少阳,标也。火气,本也。中见者,阴阳表里相关,其中所见之证候也。言少阳部位之上,以火气为本而用事,火气胜则其里脏膜之神经被灼,故所见之证如口苦、咽干、目眩、耳聋、往来寒热、肋下痞硬等候,皆少阳部分之神经系统厥阴病也。)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明部位之上,以燥气为本而用事,燥气胜则其里太阴质体之脂肪、津液干枯,故所见之证如胃家实,腹满、大便硬及谵语、口燥等候,皆阳明部位消化系统之太阴病也。)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太阳部位之上,以寒为本而用事,寒气胜则其里少阴经络之血液凝滞,营卫郁结,故所见之头痛、身疼、发热、恶寒等证,皆太阳部位之循环系统少阴病也。)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厥阴神经系统之上,以风气为本而用事,风气胜则病见于其表少阳部分之三焦,而为消渴、厥逆、下利、呕吐,寒疝等证也。)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少阴循环系统之上,以热气为本而用事,热气胜则病见于其表之太部分之经络,而为但欲寐,头眩、烦躁、咽痛、手足厥热等证也。)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太阴消化系统之上,以湿气为本而用事,湿气胜则病见于其表阳明部分之肠胃,而为腹满而吐、自利不渴等证也。)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

(陈修园曰:六经之气以风、寒、热、湿、火、燥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本标之中见者为中气。中气如少阳、厥阴为表里,阳明太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表里相通,则彼此互为中气。)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义详於下。)

至真要大论云: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少阳、太阴从本。

(谓治法从本也。少阳之治从本,谓清火也。太阴之治从本,谓祛湿也。少阴、太阳从本从标。

(少阴治法从本,谓清热;从标,谓通经络。太阳治法从本,谓散寒;从标,谓和营卫。)

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阳明之治法从中,谓滋其里之太阴,承气之用在存律液以救阴也。厥阴之治法从中,谓通其表之少阳,四逆之功在温三焦以回阳也。)

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王启玄曰:化,谓气化之元主也。有病以元主气,用寒热治之。)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

(谓人身六元之气不和而生病也。至真要大论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有生于标者。

(人身三阳三阴不和而生病也。)

有生于中气者。

(中气谓阴阳表里间接之病及天气之六淫所致者。)

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

(反佐取之是谓逆取,如寒病治以寒,热病治以热是也。)

有从取而得者。

(从,顺也,顺常法而治之也。)

逆正,顺也。若顺,逆也。

(寒盛格阳,治热以热。热盛拒阴,治寒以寒之类,此逆乃正顺也。若寒格阳而治以寒,热拒阴而治以热,故方若顺是逆也。)

《灵枢》卫气篇云:能知六经之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张路玉曰:标本治例,全要活法。所谓一病之标本者,如太阳中风桂枝证,先恶寒为本,后发热为标。其阳明热病白虎证,口燥心烦为本,背微恶寒为标。此治本,不治标也。又传经之标本,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此太阳为本,阳明为标。治以葛根,仍用麻黄,此治标必从本也。又一经之标本,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自汗,桂枝证为本病;后六七不解,而烦渴饮水,邪入膀胱之本,五苓证为标病,此随证治本治标也。又先后之标本者,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忽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先受寒,身疼痛为本病;后误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为标病。先四逆救里治标,后桂枝救表治本也。标本之法略举数条为例,详仲景证治诸法,余可类推。)

沈芊绿曰:仲景立论,每经各举其主脉主证,以为一经之提纲。虽病有变迁,而苟未离此经,即不离此主脉主证,其大较也。陈修园曰:六经之为病,仲景各有提纲。太阳以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八字提纲;阳明以胃家实,三字提纲;少阳以口苦、咽干、目眩,六字提纲;太阴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二十三字提纲;少阴以脉微细,但欲寐,六字提纲;厥阴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二十四字提纲。以提纲为主,参以论中兼见之证,期无遁情矣。

陆九芝曰:仲景书本为《伤寒杂病论》,六经提纲,伤寒如此,杂病亦如此,舍此则不能治伤寒,亦不能治杂病。

(仲景著论之原意,专为救误而作,故每篇中原得之病,与正治之法,不过数条,其余皆属发汗、吐下、温针、火攻等误治后坏病之救逆法也。知此以读论,则节目虽繁而提纲不紊矣。)

张令韶曰:夫百病不外乎三因,而三因之中俱各有寒热虚实,不独伤寒为然也。然能明乎伤寒之寒热虚实反复变迀,则百病之寒热虚实了如指掌矣。伤寒虽有三阴三阳之分,肤皮肌腠、胸胁腹胃、脏腑形层之异,大约不外乎寒热虚实四者而已。虚寒之与实热,如冰炭之相反。寒有表寒,有里寒;热有表热,有里热;虚有表虚,有里虚;实有表实,有里实。即寒热之中,有虚寒、实寒、虚热、实热;有上焦热、中下焦寒,有上焦虚、中下焦实;有真寒、真热、真虚、真实;有假寒、假热、假虚、假实;有内真寒而外假热,有内真热而外假寒。是以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皮毛肌腠,经俞荣卫,膜原脏腑,莫不有虚实寒热之分焉。即《灵》、《素》、《伤寒》、《金匮》千言万语反复辨论,亦不过辨其为寒热虚实而已。任其钩深致远探索精微,总不能出此四者范围之外。

(《医原》:《伤寒论》一书当分两大段看,前一段为表寒而作,后一段为里寒而作。)

张景岳曰:伤寒传变不可以曰数为拘,亦不可以次序为拘。如《内经》言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之类,盖言传经之大概,非谓凡患伤寒者必皆如此也。盖寒邪中人,本无定体。陶节庵云:风寒之初中人也无常,或入于阴,或入于阳,但始太阳终厥阴也。或自太阳始,日传一经,六日至厥阴,邪气衰不传而愈者。亦有不罢再传者,或有间经而传者,或有传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始终只在一经者,或有越经而传者,或有自少阳、阳明而入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所以凡治伤寒不可拘泥,但见太阳证便治太阳,但见少阴证便治少阴。但见少阳、阳明证便治少阳、阳明,此活法也。

本论所言三阳三阴之王时,有二义:一则以一日为一周者,六篇所其病欲解时,从某时至某时上诸节是也;一则以一岁为一周者,杂病例所云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及下节少阳之时阳始生是也。此皆随时随地以候气至之太过与不及,为运气说之有据而可信者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等篇以木、火、土、金、水为五运,从大寒日起,每运主七十二日有奇。厥阴风、少阴热、少阳火、太阴湿,阳明燥、太阳寒为六气,亦从大寒日起,每气司六十日有奇。故五运六气合行而终一岁,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岁岁皆然,是为主运上气。以天干取运,地支取气。天干有十,配合则为五运,地支有十二,对冲则为六气。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天地相合则为甲子。故甲子者,干支之首也。天气终于癸,地气终于亥,天地相合则为癸亥,故癸亥者干支之末也。阴阳相隔,刚柔相须,岁岁递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凡三十岁为一纪。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是为客运客气。司天在泉四间气者,客气之六步也。凡主岁者为司天,位当三之气。司天之下相对者为在泉,位当终之气。司天之左为天之左间,右为天之右间。在泉之左为地之左间,右为地之右间。每岁客气始于司天前二位,乃地之左间,足为初气。以至二气三气,而终于在泉之六气。每气各主一步。然司天通主上半年,在泉通主下半年,故曰岁半已前天气主之,岁半已后地气主之也。此王启玄所补《素问》各篇,以三阴三阳之司天在泉,上下遘临,推步五运六气之太过不及,定其病证治法之说也。王朴庄扩而大之,以三百六十年为一大运,六十年为一大气。五运六气迭乘,满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溯自黄帝命大挠作甲子贞下起元,从下元厥阴风木运始。以厥阴谓下元,少阴为上元,太阴为中元。复以少阳为下元,则阳明为上元,太阳为中元。合前后三元,而配以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之六气。于黄帝八年起数,前三十年为厥阴风木司天,后三十年为少阳相火在泉。历三千六百年,至唐昭宗天复三年癸亥,是为一大周。昭宣帝天佑元年六十一甲子又值下元厥阴司天矣。民国十三年为七十八甲子,中元太阳寒水司天也。缪希雍曰:原夫五运六气之说,其起于汉魏之后乎?何者,张仲景,汉末人也,其书不载也;华元化,三国人也,其书亦不载也;前之则越人无文,后之则叔和鲜其说,予是以知其为后世所撰。无益于治疗而有误于来学,学者宜深辨之。张飞畴曰:张子和云:不读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所以稍涉医理者,动以司运为务。曷知天元纪等篇本非《素问》原文,王氏取阴阳大论补入经中,后世以为古圣格言,孰敢非之,其实无关于医道也。况论中明言时有常位而气无必然,犹谆谆详论者,不过穷究其理而已。纵使胜复有常而政分南北,四方有高下之殊,四序有非时之化。百步之内,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宣暄各异,岂可一定之法而测非常之变耶?

专题:伤寒杂病论会通
来源:《伤寒杂病论会通》
上一章:凡例
下一章: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