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更加桂二两也”,这是一个闲文,这句话不必要。当然要这句话也没关系,这是一个助文。烧针,就是温针,这个最厉害,这种劫汗的法子最凶了,把针拿线缠上,我看到过他们用,搁点煤油,把油点着,搁酒精也行,把针烧得通红通红的,完了(然后)刺,这个东西凶极了,人哪儿受得了,烧针也能迫使出大汗,“烧针令其汗”,这指着表证说的。
“针处被寒”,针处被寒这是古人不明白,不是针处被风寒了,就是感染,拿着现在的话说这就是感染。古人对消毒也不懂。“核起而赤者”,针刺的这个地方肿了,核起,其肿如核,发红赤。那么这个样子则“必发奔豚”。
奔豚前面我们讲过一回了。奔豚就是剧烈的气上冲,在《金匮要略》里头是这么讲的,“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复还止”。发作的时候人受不了,但是,过去这一阵儿就好了。这个病叫奔豚,究其实它是一个神经症状,它是一个气上冲,病人感觉气上冲,那也是个神经(症状),我们前面讲的那个气上冲也是感觉有气上冲,其实就是一个自觉上走性的神经症状。
怎么必发奔豚呢?这就得根据《金匮》的奔豚这一章节。奔豚那一章节说奔豚病皆从惊恐得之。这个惊恐得之,并不是指着外来的可惊可恐的事儿之刺激而发作奔豚,不是的。这个就是在机体本身的基础上因惊恐而发作,根据这一段最好讲这个(类型)。
用烧针迫使大汗出,神经受这种剧烈的刺激,人就要发惊狂,前面已经说过。“加温针,必惊也”,后头也有这么一段(119条)。他还说“亡阳,必惊狂”(112条),大汗出嘛。烧针就使着发惊。那么假若表不解,有气上冲,上边汗出得多,气上冲得也剧烈,那么在惊的基础上,尤其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这又给病人一个严重的刺激,再有气上冲,所以必发奔豚。那么就在这种惊恐的基础上,神经症状再高涨,就容易发生奔豚。这一段就说明这个。“烧针令其汗”,就是所谓亡阳,大汗。上面出汗太多,导致底下水和气,趁着上面之虚,都往上冲。如果再“针处被寒”,给神经更为严重的刺激,那么一定要因惊而发生奔豚证。
那奔豚证是什么样的呢?就是“气从少腹上冲心者”,感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心。这个我在临床上好像遇到过两次吧,不多,但也有的。而且这个方子(桂枝加桂汤)也相当好使。“灸其核上各一壮”,就是治感染,治针处感染,哪一块红肿,就在哪儿灸之。“与桂枝加桂汤”来治奔豚。
我们由这一段可以知道桂枝是治气上冲的。桂枝汤的原方加桂枝,就治气上冲了,所以桂枝治气上冲在这一条里头看得是非常清楚了。“更加桂二两也”,就是原方它是三两桂枝,更加桂,就是原三两再加上二两。也有人解释,这个桂是肉桂,(我认为)这是错的。这个方我用过,所以我知道。这还是桂枝汤原方再加二两桂枝,现在就是15克了。赵绍琴遇到过这个病(奔豚),他问过我,我说你用这个(桂枝加桂汤),他用过后就好了。桂枝加桂汤是桂枝汤的原方再加桂枝,桂枝汤证还存在。桂枝汤也治气上冲,前面有“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桂枝汤本身就可治气上冲,气上冲达到一定高度,就是奔豚(桂枝加桂汤)。达到一定程度的高度,所以感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那个情形。当然还是桂枝证。脉还浮,还有些发烧、恶寒,桂枝汤证还存在,所以用桂枝汤原方加桂。如果没有桂枝汤证呢,像前面讲的苓桂枣甘汤,脐下悸,那是以水为主了;这个(桂枝加桂汤)是以气为主。这个(桂枝加桂汤)气也不是深呼气的气,(而是)感觉有气上冲。这就是桂枝汤原方,把桂枝原先三两变成五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