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校勘】《玉函经》《脉经》:“奔”作“贲”。《脉经》:无“各”字,有注云:“一本作各一壮”。《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没有“更加桂二两也”句。《仲景全书》:“二两”作“三两”。
桂枝加桂汤方。成无己本:不载本方。《玉函经》:无“满”以下十五字。
【句释】“烧针”,即火针,麻油满盏,灯草二七茎点之,将针频涂麻油,烧令通赤(不赤或冷,则反损人),针以火筯铁造者为佳,钱潢云:“烧针者,烧热其针而取其汗也。”“奔豚”,多半为发作性的神经性胃肠疾病,《金匮要略》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又云:“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一壮”,《正字通》云:“医用艾灸一灼,谓之一壮。陆佃曰,以壮人为法,老幼羸弱,依法量力减之。”“被寒”,犹言被伤害。
【串解】曹颖甫认为:烧针令发汗,此本桂枝汤证,先服桂枝汤不解,针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即愈之证也(按:第24条)。先启其风邪从入之门户,然后用桂枝汤宣营分之郁,使血热达于高表,迸风邪而外出,阳气外盛,针处又何从而被寒乎!乃治法不密,未能发肌腠之阳热,合卫气而固表,艾火既息(不是艾火息,而是烧针冷了,用艾火的,是温针,而不是烧针),寒气乘虚闭其针孔,二穴为寒邪所遏,则少阳(“风池”是少阳经穴)抗热,挟少阴(“风府”为督脉经穴而属少阴)冲气,一时暴崩而上,此所以针处核起而赤,必发奔豚也。故仲师救逆之法,先灸核上,与桂枝加桂汤,此即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之成例,所以汗而泄之,不令气机闭塞,吸而上冲也。
【语译】患的桂枝汤证,用“烧针”方法进行发汗,但是因为处理得不够好,进针处的针孔,又遭受寒邪的侵胁,不仅针孔处突起赤色硬核,同时还引起“奔豚气”的发作,一股气从小肚子直冲到心胸部,很难忍受,这时除在赤核上各烧艾灸一壮,温散寒邪外,还得用桂枝加桂汤解表降逆气。
【释方】柯韵伯云:“更加桂者,补心气以益火之阳,而阴自平也。”
神经性胃肠病多为慢性病,所以古人多以“奔豚”为阴气上逆,桂枝是平阴气上逆的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