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111.太阳病…

伤寒论第111条

任应秋
任应秋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校勘】《玉函经》:“太阳”下无“病”字;“发汗”作“发其汗”。《脉经》:“溢”作“泆”;“剂”作“齐”;“捻”作“循”,《玉函经》作“寻”。成无己本:“阴虚”下有“则”字。

【音义】剂,读如楫,俗读如跻,《尔雅疏》云:“齐截也。”捻,音捏,指捏也。

【句释】“头汗出,剂颈而还”,犹言头汗仅出至颈部,从颈部齐截,以下就没有了。“捻衣摸床”,是神识不清的脑症状。

【串解】陆渊雷云:“此条因火攻而成热溶血症也……古人以风为阳邪,后世亦有风生热,热生风之论,可知中风病情,本偏于热,更以火劫发汗,则身热愈高,血液被热灼,致赤血球崩坏,血色素游离,分解变化而成一种新物质,名海吗吐定(Haematoidin)溶解于血浆中,所谓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也。凡黄疸病,皆胆汁混入血液所致,海吗吐定之化学构造,实与胆质色素相同,热溶血症之患者,血液中富有海吗吐定,由门静脉入于肝脏时,使肝脏生成过量之胆汁,平时向输胆管分泌之胆汁色素,至此因涌溢而入肝静脉,复经肺循环,以达全身,遂发溶血性黄疸,所谓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也。两阳者,中风为阳邪,火劫之邪亦为阳也,阳盛谓热毒郁积,盖中风自汗之病,不用桂枝汤,而以火劫发汗,则毒害性物质不去,徒伤津液,津伤则汗闭,表证热盛而汗闭,故欲衄。四十七条(按:本书第46条)麻黄证之衄,云阳气重,此云阳盛,其实一也。阳盛者阴必伤,津液伤,故小便难,阴阳俱虚竭,则肌肤得不到滋润,故身体枯燥。阳邪盛于上,阴津伤于下,故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口干咽烂而不大便也。病至此,则各种生理机转俱受影响,于是胃肠不能消化,残留食物发酵,致胃肠中多气体而腹满,肺脏不能适量交换碳氧气而微喘,神经系统既受热灼,故见谵语躁扰,捻衣摸床之脑症状,火逆之证,此为最危矣,若其人小便利者,则津液未涸,肾脏机能无恙,血中毒害性物质得以排除,故知可治。”

【语译】太阳中风病,只能用桂枝汤解表,偏错误地用了火法发汗,便引起血循环加快,里热增高,高热的结果,不仅红细胞多被破坏,周身发溶血性黄疸,甚而衄血尿闭,皮肤干枯等阴阳两虚的症状亦同时出现了。如不断地变坏下去,影响肺脏,便会呼吸困难;影响消化道,便会口干、咽烂、便秘、腹胀、干哕;影响大脑,便会神昏谵妄,手足躁扰,捻衣摸床。这时如小便突然转为清畅,说明津液已渐恢复,肾脏机能还好,是病变开始好转的征象。

上一章:张仲景·伤寒论第111条
下一章:刘渡舟·伤寒论第111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