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不止。
此条订正。
发汗后,阳气外浮,不能消水,水入则吐,要惟大、小半夏汤足以降逆而和胃,若胃中虚寒,则干姜甘草汤、吴茱萸汤皆可用之。此证忌更发汗,要无庸议。发汗则水气随阳热而张发于上,吸胃中水液俱上,倾吐而不可止,此理之可通者也。若淋巴管中水液既伤于汗,又伤于吐,阳气独张于上,而水液内亡,岂有反病下利不止之理。盖下利一证,必水湿有余之证也。然则此下字必传写之误,当订正之,毋以必不可通之说,贻仲师累。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余仿此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甘草二两香豉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纳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生姜五两香豉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纳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发汗吐下后,津液消耗,在表之浮阳不收,在里之余热不去,则郁结而生虚烦,甚则眠不得安,心中懊丧,不能自言其所苦。然究为病后余邪,故开表发汗,不待麻黄、桂枝,但用香豉已足,清里不待葛根、苓连,但用栀子已足,则表里余邪并去而虚烦愈矣。若夫无气则加甘草,呕则加生姜。其所以无气所以呕者,正需研核而始见。四肢肌肉,俱禀气于胃,胃中少气,则四肢为之无力,一身肌肉为之重滞,所谓无气以动也。其病皆由汗吐下后,胃气空虚,故于解表清里外,佐以补中之甘草。胃中胆汁上逆则呕,湿邪入胃,胃不能受,则亦呕。此证之呕,要以汗吐下后,胃中虚寒,故于解表清里外,加生姜以散其微寒,而其呕亦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