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条文 » 73.伤寒汗…

伤寒论第73条

刘渡舟
刘渡舟

【解析】本条以对比鉴别的方法,论述膀胱蓄水与胃脘停水证治之不同。

从“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可知证属汗后太阳之气被伤,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津液不能输布上承,故必见口渴、小便不利之证,应治以五苓散。若汗后胃阳被伤,胃失腐熟之权,以致水停中焦,则因其无关下焦气化,故口不渴而小便自利,治应以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以安心下之悸。

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皆为蓄水证,但在病机方面,有水蓄下焦和水停中焦的不同;在证候方面有口渴与不渴,小便不利与小便自利的区别;二者证治不可混淆。唯本条茯苓甘草汤证叙述过简,难于辨认,与原文第370条“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合参,可知此证当有“心下悸”。临床推按此类病人的上腹部,可听到震水音者,则更可确认。

茯苓甘草汤由茯苓、桂枝、生姜、甘草组成,与前述苓桂术甘汤仅白术一药之差,但其主治却有所不同。本证为水渍入胃,阻遏清阳不伸,故以脘痞、厥而心下悸为主证;苓桂术甘汤证则是心脾两虚,不能镇水于下,水气上冲,故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悸为主证。本方用生姜意在温胃通阳以散水邪,用时应注意生姜剂量,一般以12克至15克为宜。由于胃脘停水不易速消,故可连续多服几剂,或与健脾的方药交替服用,才可使疗效提高并得以巩固。

上一章:任应秋·伤寒论第73条
下一章:陈慎吾·伤寒论第73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