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伤寒论类方

太阳中热者, 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徐灵胎
徐灵胎

太阳中 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太阳中 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阴毒

手足厥冷,背强,脐腹筑痛,咽痛,短气,呕吐、下利,身如被杖。或冷汗烦渴;或甲指面色青黑,烦燥而渴,脉沉细欲绝,而一息七至。宜灸气海、丹田三、二百壮;或葱熨脐中。气海在脐下一寸五分;丹田在脐下二寸。

阳毒

发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若锦纹。或下利赤黄,脉洪实滑促;或舌卷焦黑,鼻中如烟煤,宜用布渍冷水,搭于胸上,蒸热数换。《活人书》法。

温病

冬时受寒,藏于肌肤,至春而发。

热病

寒气至夏而发,俱与伤寒相似。

两感

太阳与少阴,阳明与太阴,少阳与厥阴。

风温

其人素伤于风,因复伤热,其脉尺寸俱浮。头疼身热,常自汗出,体重而喘,四肢不收,嘿嘿但欲眠,发汗则谵语烦躁、状若惊痫。

温疫

一岁之中,男女老少之疾相似,其状不一。

脚气

头疼身热,肢体痛,大便秘,呕逆,脚屈弱。

多眠

有风温症,有少阴症,有小柴胡症,有狐惑症。

狐惑

此症治法详《金匮》。

状如伤寒,或伤寒后变症,默默欲眠,目不能闭,不欲饮食,面目乍白、乍赤、乍黑,虫蚀其喉为惑,其声嘎,蚀其肛为狐,其咽干。烂见五脏则死,当视其唇,上唇有疮,虫食其脏;下唇有疮,虫食其肛。多因下利而得,湿 之病,亦相似。

百合

此症详《金匮》,治法亦备。

此亦伤寒变症,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百脉一宗,乃肺病也。故《金匮》用百合治之。其状欲食复不能食,默默欲卧,复不能卧;欲行复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恶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小便赤,药入口即吐,如有神灵者。

刺法

古圣人治病之法,针灸为先,《灵》、《素》所论,皆为针灸而设。即治伤寒,亦皆用针刺。《热病篇》所载是也。至仲景专以汤剂治伤寒,尤为变化神妙,然亦有汤剂所必不能愈,而必用刺者,仲景亦不能舍此而为治。后人岂可不知!故另考明诸穴,以附于后。

尸厥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

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见《平脉法》。

期门二穴,在第二肋端,不容穴旁,各一寸五分,上直两乳。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举臂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肝募也。

巨阙一穴,在鸩尾下一寸,任脉气所发。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壮。心募也。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纵者,克其所胜,放纵不收也。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横者,犯其所不胜,横逆犯上也。刺期门,皆所以泄肝之盛气,期门穴见前。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颈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大椎一穴,在第一椎陷者中,三阳督脉之会。刺入五分,灸九壮。

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刺三、四分,留六呼,灸三壮。

太阳、少阴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热而泻之, 然汗出者愈。此男子热入血室之症。妇人亦有之,见小柴胡条下。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

《内经》热俞五十九,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冲、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专题:伤寒论类方
来源:《伤寒论类方》
上一章: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