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 Xiāngrú
【处方用名】香薷、青香薷、江香薷、陈香薷。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胃经。
【基本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
1.暑湿表证。本品辛温气香,外宣肺气,达皮毛,散寒解表;内入脾胃,化湿浊,健脾和中,“为夏月冒暑解表之药”(《药性切用》)。常用于暑有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之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腹痛吐泻等阴暑证。常与厚朴、扁豆同用,如香薷散(《和剂局方》)。因其发汗解表,功似麻黄,多于夏季感冒,故有“夏月麻黄”之誉。若治暑温初起,复感于寒,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者,可与金银花、连翘、厚朴等同用,如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2.水肿,小便不利。本品辛散发汗以散肌表之水湿,又能宣肺气开启上源,通畅水道,“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本草衍义补遗》)。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可单用,或与白术同用。
【临证备要】煎服,3~10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者忌用。
【典型案例】香薷治夏令感冒案。贾某,男,41岁,农民。因暑日在田间劳动,大汗淋漓,感头晕,乏力。饭后又在树下午休,醒后觉鼻塞,恶寒,发热,全身酸楚,咳嗽,胸闷。曾服安乃近等西药不愈,改用香薷60g,分2次沏泡凉服,1剂症大减,2剂痊愈〔新中医,1981,(6):46〕。
【古今研究】
1.本草摘要。《名医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本草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本经逢原》:“热服能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
2.现代研究。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有香荆芥酚、麝香草酚、百里香酚等成分;另含黄酮类成分。《中国药典》规定: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60%;含麝香草酚与香芥酚的总量不得少于0.16%。本品有发汗解热作用,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此外,有抗菌、抗病毒、利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