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金匮玉函经

辨可发汗病形证治第十四

张仲景
张仲景

凡发汗,欲令手是俱周,漐漐然一时间许,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大法,春夏宜发汗。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一云麻黄汤。

阳明病,其脉迟,汗出多而微恶寒,表为未解,可发其汗,宜桂枝汤。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坚耳,设利者为虚,大逆,坚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病者烦热,汗出则解,复如疟状,日晡发热者,属阳明,脉浮虚者,当发其汗,宜桂枝汤。

病常自汗出,此为营气与卫气不和也,营行脉中,为阴主内,卫行脉外,为阳主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不愈,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宜麻黄汤。又云: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伤寒脉浮紧,不发其汗,因衄,宜麻黄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其人必喘,发其汗即愈,宜麻黄汤。

太阳病脉浮者,可发其汗,宜桂枝汤。

太阳脉浮紧,无汗而发热,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其表侯续在,此当发其汗,服汤药微除,发烦目眩,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宜麻黄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不可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此为不在里,仍在表也,当发其汗,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乃攻其表,宜桂枝汤。

下利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属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脉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属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下之其气上撞,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当先刺风池、风府,乃与桂枝汤则愈。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贲豚,气从小腹上撞心者,灸者核上各一壮,却与桂枝加桂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属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属葛根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而自利,属葛根汤证,不利但呕者,属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病,桂枝证,而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脉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属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属麻黄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也,属麻黄汤证。

大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头痛,属大青龙汤证,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之,服之则厥,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其人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其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与柴胡汤,但浮,无余证,与麻黄汤。不溺,腹满,加哕者,不治。

太阳病,十日已去,其脉浮细,嗜卧,此为外解,设胸满胁痛,与小柴胡汤;脉浮,麻黄汤。.

伤寒,脉浮缓,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可与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而渴者,此为寒去,为欲解,属小青汤证。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可与五苓散,利小便发汗。

专题:金匮玉函经
来源:《金匮玉函经》
上一章:辨脉第二
下一章:辨不可吐病形证治第十五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