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金匮玉函经

辨少阴病形证治第八

张仲景
张仲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其人小便色白者,为少阴病形悉具,所以然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溲,故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而反汗出,为亡阳,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为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其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其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去,此为欲解,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尽寅。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友汗。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已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作微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而便脓血,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少阴病,吐利,而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脉微,服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而利,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自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而脉不出,通脉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饮食人口即吐,心下嗢嗢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脉经云:灸厥阴五十壮。)

专题:金匮玉函经
来源:《金匮玉函经》
上一章:辨脉第二
下一章:辨厥阴病形证治第九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