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量
(一)仲景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去皮 秦皮各三两
(二)洄溪
白头翁三钱 黄连钱半 黄柏 秦皮各钱半
二、定义
此湿热秽气,郁遏广肠魄门,后重窘迫难出。为制清热除湿之清方也。
此仲景治厥热痢之方,凡热邪传入厥阴,血液内耗,宜仿此法治之。
三、病状
(一)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热伤气滞,里急下重,便脓血也。故凡下重,皆属于热。
(二)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属胃寒者多,此欲饮水,热利下夺精液,求水以济乾也。
季云按:此证病状,大概下利腹痛,后重,时或圊血,肛门热痛者是。故痢以口渴、腹痛为实热,盖以湿气胜腹不痛,热气胜则腹大痛,肛门重滞,里急后重故也。
四、脉象
脉数而弦。
五、药解
白头翁清理血分湿热,小秦皮佐以平肝升阳,协之连柏,清火除湿而止利,此热利下重之宣剂也。
六、煮服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七、本汤白头翁及秦皮考
唐容川曰:市中白头翁,繁茸曲屈,形如蒿艾,其叶外白内青,又名白茵陈,实非白头翁也。盖白头翁一茎直上,四面细叶,茎高尺许,通体白芒,其叶上下皆白芒,花微香而味微苦,乃草中秉金性者,能无风独摇,以其得木气之和也,有风不动,以其秉金气之刚也,故用以平木息风。又其一茎直上,故治下重,使风气上达而不迫注。此药四川田野多有,川人多能识之,与川柴胡性同,而大小青白之色不同。惜川柴胡天下亦不知,皆未考仲景之药故也。
秦皮者,木之皮也,味苦兼降湿热。仲景兼治皮肤发黄之症,痢症多由湿热而成。白头翁汤用之,良有以也。
八、下利而渴与滞下噤口之治法
王孟英云:古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今火炽上炎,鼻血大流,汤水不能下咽,有升无降,与吐何殊?况见证虽危,而呼吸不促,稍能安寐,皆是未绝之生机,考古下利而渴者属厥阴,白头翁汤主之。滞下不食者为噤口,参连汤主之。余合而用之,加石菖蒲宣气通阳,石斛、茅根生津凉血,一服而利减其半。
九、本证渴欲饮水与虚而饮水自救辨
按:少阴自利而渴,亦有虚而引水自救者,犹当以小便之赤白,脉之沉数辨之,此言热邪内结者也。热邪内结而致下重,故纯用苦寒,以胜热而厚肠也。
十、本证厥阴下利与太阴下利辨
三阴俱有下利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自利而渴者属少阴,惟厥阴下利,属于寒者,厥而不渴,属于热者,消渴下利,下重,便脓血,此热利下重,乃火郁湿蒸,胆气不升,火邪下陷。故下重。即《内经》所谓暴注下迫也。
十一、本汤与乌梅丸先后治痢辨
治厥阴热痢有二法:初利用本汤之苦以泻火,以苦燥之,以辛散之,以涩固之,是谓以寒治热之法。久痢则用乌梅丸之酸以收火,佐以苦寒,杂以温补,是谓逆者从之,随所利而行之,谓其气使平也。
十二、本汤治热利下重与金匮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治产后下利虚极辨
伤寒厥阴证,热利下重者,用白头翁苦寒治热,以坚肠胃,产后气血两虚,故加阿胶、甘草,然下利血滞也。古云血行则利止,是《金匮》一方,又不仅产后一症而已矣。
十三、本汤与《金匮》对举合勘之点
(一)《伤寒》原文
如上述。
(二)《金匮》原文
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2.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白头翁二两、甘草二两、阿胶二两、秦皮三两、黄连三两、柏皮三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阿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十四、本汤兼治
《汉药神效方》载:本汤治肠风下血妙不可言。用:白头翁四分,黄连、黄柏、秦皮各七分半。四味煎法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