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中医古籍 » 伤寒论 » 通俗伤寒论

六经治法

俞根初
俞根初

太阳宜汗,少阳宜和,阳明宜下,太阴宜温,少阴宜补,厥阴宜清。

【秀按】此千古不易之法。但病有合并,方有离合,故治有先后缓急彼此之殊。须如星家之推命,纵同此八字,而取用神有大不同者。取用或差,全不验矣!医家亦然。病不外此六经,治不外此六法,而错综变化之间,倘取用不真,纵方能对证,往往先后倒施,缓急失机而贻祸。况方不对证乎?故能读古书,犹非难事,善取用神,实医者之第一难也。

太阳、太阴、少阴,大旨宜温。少阳、阳明、厥阴,大旨宜清。

【秀按】壬癸归己土湿化,甲乙归戊土燥化,此治伤寒温清两法之大局也。

吾四十余年阅历以来,凡病之属阳明、少阳、厥阴而宜凉泻清滋者,十有七八,如太阳、太阴、少阴之宜温散温补者,十仅三四,表里双解,三焦并治,温凉合用,通补兼施者,最居多数。

【秀按】时代不同,南北异辙,其大端也。且也受病有浅深,气体有强弱,天质有阴阳,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风俗有习惯,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医必详辨其时、其地、其人之种种不同,而后对证发药。一病一方,方方合法,法法遵古,医能是,是亦足以对病人而无愧矣。

阳道实,故风寒实邪,从太阳汗之;燥热实邪,从阳明下之;邪之微者,从少阳和之。阴道虚,故寒湿虚邪,从太阴温之;风热虚邪,从厥阴清之;虚之甚者,从少阴补之。阳道虽实,而少阳为邪之微,故和而兼补。阴道本虚,而少阴尤虚之极,故补之须峻。

【秀按】此六经证治,须用六法之原理也。故俗称伤寒无补法者谬。惟用补法下法,较汗和温清四法为尤难,难在刚刚却好耳。

伤寒证治,全藉阳明。邪在太阳,须藉胃汁以汗之。邪结阳明,须藉胃汁以下之。邪郁少阳,须藉胃汁以和之。太阴以温为主,救胃阳也。厥阴以清为主,救胃阴也。由太阴湿胜而伤及肾阳者,救胃阳以护肾阳。由厥阴风胜而伤及肾阴者,救胃阴以滋肾阴,皆不离阳明治也。

【秀按】伤寒虽分六经,而三阳为要。三阳则又以阳明为尤要。以胃主生阳故也。若三阴不过阳明甲里事耳。未有胃阳不虚而见太阴证者,亦未有胃阴不虚而见厥阴证者。至于少阴,尤为阳明之底板,惟阳明告竭,方致少阴底板外露。若阳明充盛,必无病及少阴之理。盖少阴有温清二法。其宜温者,则由胃阳偏虚,太阴湿土偏胜而致。其宜清者,则由胃阴偏虚,厥阴风木偏胜而致。阳明偏虚,则见太阴厥阴。阳明中竭,则露少阴底板。故阳明固三阴之外护,亦三阳之同赖也。如太阳宜发汗,少阳宜养汗,汗非阳明之津液乎。

风寒风湿,治在太阳。风温风火,治在少阳。暑热燥火,治在阳明。寒湿湿温,治在太阴。中寒,治在少阴。风热,治在厥阴。

【秀按】六淫之邪,惟寒湿伤阳。风暑燥火,则无不伤阴。故治四时杂感,以存津液为要。

【廉勘】凡六淫邪气郁勃,既不得从表透达,则必向里而走空隙。而十二脏腑之中,惟胃为水谷之海,上下有口,最虚而善受。故六经之邪,皆能入之。邪入则胃实,胃实则津液干,津液干则死。故有不传少阳及三阴之伤寒,必无不犯阳明之伤寒。所以治法在二三日内,无论汗出不彻,或发汗不得,或未经发汗,但见口干烦闷,舌苔白燥,或按之涩,纵有太阳表证,亦是邪从火化。此时急撤风药。惟宜轻清和解,以存津液。阴液既充,则汗自涌出肌表而解。此发表时存津液之法也。若热既入里,邪从火化,火必就燥。张长沙承气诸方,皆急下之以存津液。不使胃中津液,为实火燔灼枯槁而死。此攻里时存津液之法也。但今人肠胃脆薄者多,血气充实者少,故后贤又制白虎承气、养荣承气、增液承气,参入润燥濡液之剂,频频而进,令胃中津液充足,实邪自解。阴气外溢则得汗,阴液下润则便通。奏效虽迟,立法尤稳。

凡伤寒病,均以开郁为先。如表郁而汗,里郁而下,寒湿而温,火燥而清,皆所以通其气之郁也。病变不同,一气之通塞耳。塞则病,通则安,无所谓补益也。补益乃服食法,非治病法,然间有因虚不能托邪者,亦须略佐补托。

【秀按】病无补法,开其郁,通其塞而已。固也。但其中非无因病致虚,及病不因虚而人虚之证。自宜通补并进。然通者自通其病,补者自补其虚,虽两相兼,仍两不相背也。其要诀,治寒病须察其有无热邪,治热病须察其有无寒邪,治虚病须察其有无实邪,治实病须察其有无虚邪。留心久久,自能识病于病外,而不为病所欺弄矣。

【廉勘】邪实于表为表实,邪实于里为里实,既有实邪,断不宜补于邪实之时。表实者宜发表,里实者攻其里而已。若遇有内伤宿病之人,适患外感时病,不得用峻汗峻攻之法。必参其人之形气盛衰,客邪微甚,本病之新久虚实,向来之宜寒宜热,宜燥宜润,宜降宜升,宜补宜泻,其间或挟痰,或挟瘀,或挟水,或挟火,或挟气,或挟食,务在审证详明,投剂果决,自然随手克应。故治外感或挟内伤,首必辨其虚中实、实中虚。

专题:通俗伤寒论
来源:《通俗伤寒论》
上一章:目录
下一章:六经用药法(附三焦用药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