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方剂 » 苦酒汤

苦酒汤

左季云
左季云

一、用量

(一)仲景

半夏洗,破,加枣核十四枚 鸡子黄一枚,去黄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 苦酒

(二)洄溪

半夏钱半 鸡子黄一枚,去黄 苦酒一杯

二、定义

此咽喉为火所蒸腐。为制敛火降气,内治而兼外治法之杂疗方也。

三、病状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疑是阴火喉癣之类。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徐洄溪曰:咽中生疮者,此迁延病久,咽喉为火所蒸腐。此非汤剂之所能疗,用此药敛火降气,内治而兼外治法也。

呕伤咽嗌,少阴浮火,挟痰饮于上也。伤必生疮,故声不出,不能语也。苦酒敛疮清音,豁痰定呕,俾呕平声自出,疮敛语自能矣。

四、脉象

脉弦涩。

五、药解

半夏豁痰,苦酒敛疮,鸡子白清肺发音声,三味相合,半夏减辛烈之猛,苦酒缓收敛之骤,润以滋其咽喉,不令泥痰饮于胸膈,则咽痛平而能语出声矣。

六、煮服法及制法

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七、本汤治咽疮与半夏散及汤、甘草桔梗汤三方治咽痛辨

咽痛病忌汗忌寒下,故甘草、桔梗、苦酒三方,皆用和解之法,惟半夏散及汤则为辛散温解之法也。

《齐氏医案》云:舒氏曰,咽痛咽疮者,既是外邪挟火之证,当分解其热,润泽其枯,所主甘草桔梗汤、半夏汤、苦酒汤,皆不中用也。

八、本汤生疮之辨正

此咽中生疮,是肿塞不得出声,即今喉痈喉蛾是也。观肿塞不能出声,用半夏、苦酒以攻破之,可以明之矣。今世有用刀针刺破,与夫巴豆烧焦烙炙者,皆义取攻破而不使壅塞也,则知咽痛肿闭,亦能消而破之矣。凡喉肿则痰塞,半夏为降痰要药,仲圣用之者,正是破而去痰之妙,与后世刀针、巴豆等法,意固合也,法尤密焉。况兼以鸡清之润,苦酒之泄,定可立见痊愈。

九、备急方师此方之意

张文仲备急方治伤寒发癍,癍赤者,用猪胆汁、苦酒各三合、鸡子一枚,合沸三沸,分服汗出即愈。亦师此方之变象法也。

十、本方用半夏之精意

大抵少阴多咽伤咽痛之症,古方用醋煮鸡子白,主咽喉失音,取其酸收,固所宜也。而半夏辛燥,何为用之?盖少阴多寒证,取其辛能发散,一散一敛,遂有理咽之功。

附:近世喉病之方

1.加味三豆饮

生绿豆、生黄豆、生黑大豆或生扁豆亦可。生甘草、金银花,水煎服。

此为痘疹始终可服之妙药。原方用赤小豆性燥伤阴,易以黑大豆更能补阴,虽燥令燥体,皆无碍矣。再益银花、甘草化毒功胜,或疑银花性凉,似难久用,不知三豆皆谷,性能实脾,得银花以济之,更觉冲和,不特稀痘,兼能明目消疳。

2.青龙白虎汤

橄榄、生芦菔,水煎服。

王孟英自注云:橄榄色青,清足厥阴内寄之相火,而靖其上腾之炎,芦菔色白,化手太阴外来之燥热,而肃其下行之气。合而为剂,消经络留滞之痰,鲜膏粱鱼面之毒,用以代茶,则龙驯虎伏,脏腑清和,岂但喉病可免耶!且二味处处皆有,人人可服,物易功倍,久任无弊,实能弭未形之患,毋以平淡而忽诸。

3.锡类散

象牙屑(焙)、珍珠、飞青黛、梅冰片、壁钱二十一个,即壁蟢子窠。西牛黄、人指甲。男病用女甲,女病用男甲,须分别各五厘。上研极细末,密装瓷瓶内,勿使泄气。

上治烂喉时疫证及乳蛾、牙疳、口舌腐烂,凡属外淫,诸药不效者,吹入患处,流出恶涎,濒死可活。

季云按:锡类散扫痰腐清恶毒,大抵用之于喉烂者为宜。

专题:苦酒汤
来源:《伤寒论类方汇参》
上一章:苦酒汤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