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方剂 »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

左季云
左季云

一、用量

(一)仲景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二)洄溪

吴茱萸钱半,炮 人参三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五枚

二、定义

此少阴伤寒,木火郁伏,为制重护生气,温中降逆,拨乱反正之温方也。

陈修园曰:此证呕吐多有酸味。

三、病状

(一)食谷欲呕,必食谷而呕,受病在纳谷之处,与干呕迥别。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医通云:此条辨呕,有太阳,亦有阳明,本自不同,若食谷欲呕则属胃寒,与太阳恶寒呕逆之热证相反,正恐误以寒药治呕也。然服吴茱萸汤反剧者,仍属太阳热邪,而非胃寒,明矣。

(二)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此胃气虚寒之证。

(三)干呕吐涎沫,呕涎沫,非少阳之干呕,然亦云干呕者,谓不必食谷而亦呕也。头痛者,阳明之脉上于头。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无物,胃虚可知。吐惟涎沫,胃寒显然。头痛者,清阳不足,阴寒得以乘之也。简言之,此为胃中虚寒之证也。

季云按:此方一治阳明虚寒,一治少阴寒饮。

四、脉象

脉迟。

五、本汤药解

吴茱萸入肝,能温中降逆而散寒,佐以人参,固住元气而止呕吐,则烦躁可宁,姜、枣调和营卫,则阳得敷于四末,手足自温。

六、煮服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七、验舌参证宜本方者

舌现淡紫带青。

青紫无苔,多津液滑润瘦小者,宜吴茱萸汤。此伤寒直中肾肝阴经也,故主温。四逆证,舌亦准此。

八、本汤之精义及要点

本汤清义,在温镇以和土木,而其要点,又在治胃气虚寒中而有寒饮也。

九、辨识本证之的据

陈修园曰:吴茱萸汤不论噎嗝反胃皆可用,惟以呕而胸满为的据。证现于呕吐涎沫,头痛,亦为的证。

十、本证烦躁欲死与烦躁四逆者死之区别

尤在泾曰: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为阴极而阳绝也。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为阴盛而阳争也。病症则同,而辨别在于争与绝之间,盖亦微矣。

十一、本汤治头痛如破

仲景治头痛如破,用吴茱萸者,以此物速降,性不上头,且能降肝胃之寒,使不上冲于头,此为治脏腑而经脉自治也。(唐容川)

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亦有头痛,经曰干呕吐涎沫,吴茱萸汤主之是矣。据此而观,则巅顶痛与额痛,皆可从吴茱萸汤法治之矣。

十二、本汤兼治

(一)脑髓寒痛

肝脉入脑,故仲景用吴茱萸汤治脑髓寒痛。(唐容川)

(二)寒霍乱

此汤治少阴吐利厥逆,烦躁,亦治厥阴寒犯阳明,食谷即呕之证。故王孟英选入治寒霍乱篇中。

(三)咳呕兼见

或曰:吴茱萸治呕,见于本篇矣。治手足厥,见于少阴篇。治干呕吐涎沫与头痛,见于厥阴篇。而治咳则仲景未言,似与本条不当。抑知吴茱萸能治咳逆,《神农本草》载有明文,每药功效原有数端,仲景著书何能悉举。又曰:人参、姜、枣治呕,本论习见,固为甚合,而治咳则仲景必去,亦与本条有乖。岂知呕用人参、姜、枣,咳用吴茱萸,各分其任,两不相碍,因咳症独见故必去之,因呕咳兼见故合用之。证既有参差,药自有取舍,若肝胃不咳呕,乃寒气不上犯也。手足不厥,乃阳气尚未亡也。病症尤轻,头自不痛。吴茱萸所治之症,皆以阴壅为患,其所壅之处,又皆在中宫,是故干呕、吐涎沫、头痛、食谷欲呕,阴壅阳于上不得下达也。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阴壅阳于中不得上下并不得外达也。

(四)噎膈

或问曰:噎膈病,至口吐白沫,便如羊屎,津液枯竭,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食全不入,而病不可为矣,未知尚有法可救否?曰:津液即是真水,水由气化,亦由火致,掠所以枯竭之故,非气虚不能化之,即火虚不能致之也。仲景云,干呕吐涎沫,吴茱萸汤主之。虽非为噎膈证立论,而已无所不包。少阳证火逆于上,其呕有声而不吐谷,名为干呕。若不吐谷,而但吐涎沫者,名为干呕吐涎沫。此证食全不入,无谷可吐,亦是干呕例。津液生于谷气,绝食则津液已枯,又吐出涎沫,则津液遂竭尽无余,所以不能下滋肠胃,粪如羊屎,惟吴茱萸汤大辛以开其格,大苦以镇其逆,大甘以培其中。况又佐以人参之大生津液,并以驯诸药之性,宜为起死之灵丹矣。

十三、本汤与《金匮》对举合勘之点

(一)《伤寒》原文

如上述。

(二)《金匮》原文

1.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胸中,阳也。呕而胸满,阳不治而阴乘之也,故以吴茱萸汤散寒降逆,人参、姜、枣补中益阳气。《伤寒论》用是方,治食谷欲呕之阳明证,以中焦有寒也。茱萸能治内寒降逆气,人参补中益阳,大枣缓脾,生姜发胃气且散逆止呕。逆气降,胃之阳行,则胸满消矣。此脾脏阴盛逆胃,与夫肝肾下焦之寒,上逆于中焦而致者,即用以治之。故干呕,吐涎沫、头痛,亦不出是方也。

2.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徐彬云: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上焦既有寒邪格阳于上,故主头痛。用吴茱萸汤者,兼温补以驱浊阴也。

十四、本证吐涎沫与半夏干姜证吐涎沫辨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本汤主之。干呕吐涎沫,不头痛者,半夏干姜汤主之。此其区别也。

十五、本证手足厥冷与四逆之异点

四逆云者,冷过肘膝也。此云手足厥冷,是指指掌而言,四肢之阳犹在也。

十六、少阴病多主厥阴药辨

(一)少阴厥阴,多病合证同

少阴有吐利,厥阴亦有吐利;少阴有厥逆,厥阴亦有厥逆;少阴有烦躁,厥阴亦有烦躁。此病合而证同也。

(二)少阴厥阴,多情异治别

少阴之厥有微甚,厥阴之厥有寒热;少阴之烦躁则多躁,厥阴之烦躁则多烦。盖少阴之病,多阴盛格阳,故主以四逆之姜、附,逐阴以四阳也。厥阴之病,多阴盛郁阳,故主以吴茱萸之辛烈,迅散以通阳也。此情异而治别也。

十七、本方治吐利重少阴与理中汤治吐利重太阴辨

理中汤浅一层,病人虽吐利,未至烦躁,故酌重在太阴。本方深一层,病人因吐利而至烦躁欲死,烦属心,躁属肾,故知其为少阴病。总由吐利太甚,中土失职,不能交通上下,其致吐之源,却由肝木凌土而成。故仲景以吴茱萸汤温肝降逆以安中,是的确不易之法,亦握要之法也。

十八、本证烦躁欲死与阴盛格阳等证宜从假处诳处看

温法专为阴寒而设,故真寒类多假热,凡阴盛格阳,阴证似阳等,皆少阴蛊惑人耳目处,须从假处勘出真来,方不为之牵制。如吐利而见厥冷,是胃阳衰而肾阴并入也。谁不知为寒者,顾反见烦躁欲死之症以诳之,是皆阳被阴拒而置身无地,故有此象。吴茱萸汤挟木力以益火势则土得温,而水寒却矣。二证若不从假处诳处看来,鲜不被其惑矣。

专题:吴茱萸汤
来源:《伤寒论类方汇参》
上一章:吴茱萸汤
下一章:冉雪峰·吴茱萸汤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