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
伤寒论检阅
专题研究
条文
方剂
中药
病证
医案
中医古籍
伤寒论类
金匮要略类
经方论道
经方医论集
杏林昔拾 » 专题研究 » 方剂 »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

左季云
左季云

一、用量

仲景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 黄芩葳蕤各十八铢 白术 石膏碎,绵裹 干姜 芍药 天冬去心 桂枝去皮 茯苓 甘草各六铢,炙

二、定义

此邪传厥阴,误下致变,中寒下竭,阴阳错杂,表里混淆,为制解表和里,清上温下,随症施治之温清合法方也。

三、病状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泻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厥热胜复之时,医不详察阴阳而大下之,致变中寒下竭之坏证。盖未下之前,阳经尚伏表热,大下之后,则其热乘虚下陷,内犯厥阴,厥阴经循喉咙,贯膈注肺,故咽喉不利,唾脓血也,此为阴阳错杂,表里混淆之证,若温其下,恐助上热,欲清其上,愈益中寒。仲景此方,正示人以阴阳错杂为难治,当于上下表里求治法也。盖下寒上热,固为难温,里寒无汗,还宜解表,故主此。

四、脉象

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寸口脉沉迟者,中寒也。尺脉不至,泻利不止者,下竭也。

五、药解

升麻、葳蕤、黄芩、石膏、知母、天冬,乃升举走上清热之品,用以避下寒且以滋上也。麻黄、桂枝、干姜、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乃辛甘走外温散之品,用以远上热且以和内也。

六、煮服法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饮三升米顷,令尽,汗出愈。

分温三服,令尽,汗出愈,其意在缓而正不伤,微邪而尽除也。要言之,传经热邪,从外入内者,仍当从内出于外也,故曰汗出愈。

七、本证非纯阴寒邪由大下夺中所变

本证脉虽寸脉沉迟,尺脉不至;症虽手足厥逆,下利不止,究之原非纯阴寒邪,故兼咽喉痛唾脓血之症,是寒热混淆,阴阳错杂之病,皆因大下夺中所变,故仲景用此汤以去邪为主,邪去正自安也。

八、本方之治下寒上热与黄连汤之治上寒下热辨

上寒下热,若无表证,当以黄连汤为法。今下寒上热,兼有表证,故复立此方,以示随证消息之治也。

九、本汤借治温病误发其汗之风温

仲景此汤,正以治冬温之误治,而变咽喉不利唾脓血者,即此而推,可用麻黄升麻汤去麻黄、升麻,去干姜、白术,而借以治温病,误发其汗之风温也。并可悟黄芩汤加桂枝、石膏治温病,更遇于风之风温也。(喻嘉言)

凌嘉六按:此汤计药共十四味,减去四味,尚用知母、黄芩、葳蕤、石膏、麦冬、茯苓、甘草、白芍、桂枝、当归,然后遇汗出口渴,桂枝慎勿轻投,当归辛温力刚,亦所宜去也。

周氏曰:或以葱豉先撤其外,后用黄芩汤,甚则葳蕤汤。

专题:麻黄升麻汤
来源:《伤寒论类方汇参》
上一章:麻黄升麻汤
目录